【记忆四川】嘉州侯文明:将“小玩意儿”玩出“大写意”

2017年04月28日 19:15:27 来源:四川新闻网
文/李赵卓 编辑:王梅芳

  

▲侯文明

  2015年,我在嘉定坊的一次民俗活动中认识了侯文明老师。当时,他在古坊凉亭被一大群小朋友簇拥着,“我也要个小山羊……我要只小兔子和一支玫瑰花……”,侯文明受邀在这里现场表演面塑技艺。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剪刀等简单工具,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过去的面塑艺人,为了生计,常常走街串巷,边做边卖,但他们的“作品”却被目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

  侯文明,乐山人,人称“面人侯”, 1954年2月生于乐山市中区。自幼酷爱绘画、泥塑、面塑、少年时受面塑大师吴成之的熏陶,以快、准、三剪刀完成各类动物造型,深受人们喜爱。

  近年来,他致力于用面塑表达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多题材,——将“小玩意儿”玩出了“大写意”。

  打破传统禁锢 将面塑做成一幅“画”

  去年10月的一天,侯文明老师突然给我发来一张图片,乍一看是乐山本土画家郭志全先生的墨彩构成作品《拱辰门》,但并非原作。侯老师说,你看,我用面塑临摹的郭老师的《拱辰门》怎么样呢?

  此时的郭志全先生正带着《拱辰门》在法国参加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展。侯老师后来告诉我,当他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这幅作品时,便着迷于它的色彩和立体几何构图,于是就尝试用 面塑的手法和材料临摹了一幅。

▲侯文明面塑临摹《拱辰门》

  用面塑去临摹一幅非写实的现代国画作品,是侯文明的首次尝试,可是,将面塑进行平面化创作,侯文明却早就开始了。

  微信普及的时候,侯文明刚刚退休,有了更多的时间专研面塑创作。侯文明说,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摄影爱好者,他们发布的照片都非常具有鉴赏价值,他便从这里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每次有了新作品,他就发表在朋友圈。

  可是,很多时候,他的作品都打破了我们对传统面塑的认知。它们不仅限于一个个小动物,也不仅限于名著上的经典形象和民俗人物,更多的是,如油画般的,色彩绚烂的平面作品。

  比起传统经典造型,侯文明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他的“创意面塑”上。

  和很多喜欢创新求变的艺术家一样,侯文明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拘泥于材料,也不拘泥于技术和工具,立足于传统,却不固守传统。他的创意面塑,色彩艳丽,神采飞扬,如油画般绚丽却又比油画更具立体感和肌理感。

▲侯文明创意面塑作品

  然而,一个勇于创新的人,难免遭受非议。曾有人苦口婆心对他说,你那不是传统面塑了,用黏土做的,怎么能叫面塑?

  实际上,侯文明创作作品并不拘泥于传统材料或现代材料,一切根据作品的需要。他认为,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点,应该优势互补,有些作品采用自己配方制作的面塑材料,有些作品又加入了超轻黏土。

  侯文明说,之所以有人对他误解,大概是因为,他常受邀在各种文创活动中出现,为了满足现场表演和教学的要求,他通常采用轻便的材料——黏土。这种材料很轻,光洁度好,又干净卫生,做好即可带走,比较适合教学。

  人们没有机会看到他更多的作品,而他的平面创意面塑并不适合在活动现场创作和教学,因为面塑材料的特殊性,平面创意面塑,并不能一蹴而就地完成。

 ▲侯文明创意面塑作品

  在传统面塑里 早已“跋山涉水”过

  侯文明并不认可那些说他“抛弃了传统”的指责。实际上,任何艺术,都必须在创新中传承,“流水不腐的道理”在艺术领域依然适用。他说,传统面塑,诸如“一百零八将”、西游记人物、三国人物等等造型,那是我30多年前就走过的路了。

  确实如此,早在1989年,侯文明就曾在报刊上撰文,讲述面塑材料的调制方法,对如何加入色彩,如何使其防蛀、防腐的问题均做了说明。

▲侯文明曾在报刊发表文章

  侯文明在其中一篇文章《面塑漫谈》中写道:“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这门独具特色的民间技术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发掘,使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发展。首先,在面塑作品的题材上有较大突破;其次,在材料上根据内容的需要打破了单一用面团的局限。其三,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吸取了雕刻、绘画等工艺美术技巧,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其四,是防腐防蛀药品的应用,打破了面塑的时空限制,使之得以流芳后世。”

  可见,侯文明的创意面塑,并非近几年突发奇想,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面塑的创意创新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在那时,他已经开始尝试在纸上创作平面面塑。尤其在退休后的3年时间里,更是不断探索、深化,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做各种面塑草稿、小样进行研究。

  但创新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如果没有经历传统面塑技艺的熏陶和洗礼,也不会有如今独树一帜的“创意面塑”。

  1960年,7岁的侯文明在上学的路上路过一个“面塑手艺人”的路边摊,货架上各种栩栩如生的面人引起了童年侯文明的极大兴趣。上下学时,常常和小伙伴一起来围观。当时大家都称这位“手艺人”为“吴老汉”,后来才知道,这位“吴老汉”其实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吴成之。

  吴成之,活跃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专攻花鸟,辅以照相,捏人像,潜心于诗书画事禅理。在艺术上拥有先天的雄厚基础,青年时即在成渝一线创下名声。抗战期间,包括徐悲鸿、齐白石、丰子恺在内的艺术界明星都与吴成之有过交往。乐山本土的李琼久、杨天开等艺术家无不受其熏陶和启迪。

  侯文明说,那时他天天都要去看“吴老汉”捏泥人,还记得他的泥人卖2分钱一个。就在那时,“面塑”的种子就已在侯文明的心里深深埋下。但由于那年月的面粉太贵,他只能在家里没事就用泥巴捏着玩。

  到了70年代,侯文明当了知青,靠烧砖瓦挣工分,那时,他就跟着砖瓦厂的师傅学习,用烧砖瓦的瓦泥来做面塑。到后来,他改变观念,又用馒头捏,因为蒸熟的馒头比较软,易于造型,四方邻里常常夸他捏的狗、鸟等小玩意儿有模有样。

 

▲侯文明面塑作品

  知青生涯结束之后,到了80年代,侯文明在玉堂街一家招待所一边做工艺菜,一边研究面塑,后来干脆不干了,带着自己的面塑三件套,剪刀,钳子和镊子,走南闯北,过上了跑摊生涯。

  “他啊,身上揣5元钱就敢出远门。”侯文明的爱人王淑兰至今还记得他走的时候的情景。他在火车上,在成都春熙路,在宝鸡街头,后来又辗转到了云南,一路捏,一路卖,作品非常受欢迎。在云南时,他还“入乡随俗”地捏起了阿诗玛。

  侯文明的跑摊生涯让他意识到,面塑在民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有手艺,不吃亏”,这是侯文明坚定的信念。

 

▲侯文明作品《仙鹤》

▲侯文明作品《对虾》

  1989年,侯文明受邀参于了沐川烈士陵园 “血染沐川、魂归中华”大型组雕创作。业余时间,他还创作了一系列以烈士人物为主题的面人作品,以此获得社会捐款助力烈士陵园的建设,在沐川当地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尽管后来为了生计,侯文明南下深圳打工,做厨师,回到乐山又开饮食店,做糖醋排骨,但面塑这门手艺一直没有被放弃过。做厨师时,他用面塑的手法做工艺菜,做看盘,依然大受欢迎。

  2014年退休之后,侯文明开始全身心投入面塑创作。他的平面创意面塑,开始在当地民间艺术圈中产生影响,媒体竞相报道。尤其2016年12月,为了迎接峨眉山-乐山大佛申遗成功20周年纪念活动,侯文明创作的乡音乡情系列作品,受到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40多年来,他用泥捏,用馒头捏、用面捏,用黏土捏,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面人侯”已渐渐成为一个品牌。

▲侯文明向沐川烈士陵园赠送作品

▲侯文明烈士主题面塑

  不为创业求生存 只想传承“写意”面塑

  在民间美术领域,有人固守传统,有人却在创新的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标签。

  也许正是因为侯文明没有专门拜师过,才使得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通过自己独自探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准确说来,侯文明的平面写意面塑,其实是一种“画意”面塑:似画非画。侯文明说,平面面塑并不是一次成型,通常需要几天的时间。在做成“画”之前,还要先打底稿,看一下效果如何,如果觉得不错,才开始真正制作。

▲侯文明作品《金鸡报晓》

  做民间工艺的,通常都有一个团队,而侯文明至今仍是孤军作战,也没有形成制作和销售一条龙的体系。每当他和爱人一起在外做表演,或教学的时候,就有人给他出主意,告诉他通过面塑赚钱的方法。

  这时候,侯文明总是委婉地拒绝,我们夫妻俩不是在创业,是已经退休了。我们不想通过这个赚钱,只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之所以故意远离“商业化”, 因为他们夫妻俩都认为自己虽非大富大贵,但赚钱对他们来说,并非什么紧迫的任务。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夫妻俩有退休工资可领,身体健康,没有大宗开支,干嘛一定要赚这个钱呢?

▲侯文明展位前的外国游客

▲侯文明指导学生

  抱着传承文化的信念,侯文明夫妇在历年的嘉州大庙会上,旅博会上等多个活动现场,都仅做免费表演,免费赠送作品,教学也从来不收费。后来有朋友提醒他,要传承,就必须要让年轻人看到这门手艺的市场,要证明它可以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啊。

  经过旁人的几次劝说,侯文明终于意识到,“免费”下去不是办法,只有让它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做到正真的传承。他想让人们知道,他的“写意”面塑,是能解决就业问题的。

  去年年底,侯文明受邀在成都宽窄巷子“记忆四川”名人堂做展演活动,受到当地市民和游客的热烈欢迎,这还是他们第一次正儿八经收费,卖作品。看到有那么多人喜欢面塑,侯文明感到很欣慰,“写意面塑是有市场的,那些层层叠叠围拢来购买面塑的人们就可以作证”。

  

▲侯文明在“记忆四川”名人堂

  在2017年嘉州大庙会上,为了体现作品的价值,侯文明首次在大庙会上展卖作品。但部分作品他仍选择只送不卖,或仅作展示用。

  侯文明说,乐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他打算创作一批具有乐山特色的面塑作品,宣传乐山的文化和旅游,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认识乐山,了解乐山的面塑技艺。

  现在,在侯文明的感染下,他的爱人也向他学习捏面塑,他们一起参加公益活动,一起免费教学。

  也许当今的人们再难体会到,传统面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带给父辈们的欢乐,但经过侯文明创新和改良之后的创意面塑,仍然吸引着今天的我们的目光。其实,任何民间传统工艺,只要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它就会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

  所以,对于面塑技艺的传承,侯文明显得很有信心,因为只要他的创意面塑有市场,有生命力,就自然有年轻人愿意接棒这门技艺。

▲侯文明工作室一角

▲侯文明面塑作品

▲侯文明面塑作品

▲侯文明爱人王淑兰作品

▲侯文明学生作品

▲学生周丽鹃(左)、侯文明、爱人王淑兰(右)

  文/李赵卓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