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复活了铅字印刷,自己印刷一张有温度的手札。
不知你是否记得铅字印刷年代的油墨味道,这种“铅与火”的印刷方式对很多人来说已是遥远记忆。记忆中的铅字印刷从辉煌到退出历史舞台,李慧萍的心中确有一份难舍的留恋。
为了留住记忆中的那份温暖和美,她决定要复活这种古老的印刷。
找字丁、做字架、找老旧印刷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寻遍了她记忆中的老旧印刷厂,人家的字丁在上世纪90年代就当废品处理掉,融化成铅了。托朋友在台湾寻找,结果也是一无所获。最终,她在浙江弄到了全新的字丁,她一口气订了三四万枚。
四五百斤重的几万枚字丁运到了成都,打开看,李慧萍和她的伙伴全都傻了眼。这小如蝇头的字丁全是反视的,怎么能认识完呀?1个月的时间里,她们三人硬是手把手把每一枚字丁印了一遍才认完。
字丁认识了,排字架又怎么做?她们参考了中医的老药柜、图书馆的目录索引架,光是草图就画了10多稿。最后还是凭一张老照片找到了灵感,做成了现在的排字架。
再次见到李慧萍的时候,她已经能顺利地用1号字丁排版出完整的字句。“实在是太难了,更小的4号字丁我都分拣了1周多了,还不到1/10。拣字、上字真的需要功夫。一行二寸多长的铅字,大拇指和食指像钳子一样,将20个铅字一起掐到字架上,掐不好手里的铅字就像天女散花般,洒落一地。”李慧萍说。
为了方便排版,她没有照抄原来老旧印刷厂的部首检索,而是自创了拼音检索。
李慧萍的孩子已经小学6年级了,他有空时就一准往妈妈这里跑,自己排字自己印刷。
母亲做的这件事,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年轻、更时尚,也深深影响了下一代。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谭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