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高难度飞索。
人物特写/
飞索教练李云凯 飞身救助被困乘客
棱角分明的脸上,如雕刻般深邃的目光中透露着一丝坚毅,长期的户外活动把他的皮肤晒得黝黑。阳光开朗,这是飞索教练李云凯给人的第一印象。
来玩飞索的女游客看起来似乎有点紧张,还在起点就犹豫不前,为她穿戴装备时,李云凯打趣道,“好像有点大吧,是不是得给你换套童装试试?”
今年24岁的李云凯是都江堰向峨乡人,高中毕业参军到了阿坝州,退伍后在当地做了一名文员。每月领着固定的薪水,做公文分发,材料整理等工作,对于渴望新奇与冒险的李云凯来说,这无疑是困住了。
2016年,李云凯毅然回到家乡加入飞索队,成为一名教练。
飞索同时还能搞怪,逗趣笑话信手拈来,李云凯俨然一个“段子手”,但一到紧要关头立马严肃,“请仔细阅读这份协议,准确填报真实的身高体重。”李云凯解释,让游客自报身高体重等,是为了提前预判体验者是否适合丛林飞索的户外运动,而教练的职责就是从源头上把关每一位体验者的真实状况。
提腿伸臂、挺胸,李云凯作“拥抱自然状”的漂亮姿势,成功滑翔到钢索另一端,在带队飞索中,他总是打头阵的那个人,如此能提前摸底这趟飞索的状况,也便于观察游客飞索途中的情况。
“我滑不动了,咋整?”由于体重偏轻,加上姿势不对,一名游客在距离终点约2米远处打了个回旋,重新滑回到了钢索的中间。由于失去了高点的落差助推,游客完完全全定在了中间。眼瞅着游客慌了神,李云凯一个起跳,奋力滑了过去,“别怕,手握紧绳索,腿向前蹬!”李云凯抬高腿迅速夹住游客的腿向终点往后退,一米,两米,三米……一点点靠近终点,因为没顾得上戴手套,他在钢索上使力的手被勒出了血痕,“这名游客体重80多斤,虽然超过了最低体重,但现在看来还是偏轻了,重力不够。出现这个情况很正常,我们有成熟的处理方案。待会会给她增加沙袋,加点重量。”终于上岸,李云凯手扶着柱子直喘气,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11道飞索飞完全程大约90分钟,带完一队后,教练通常会抓紧时间休息。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半,每趟飞索结束后,教练们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客流高峰时甚至只有10分钟,“我们通常都是赶紧补充水分,迎接下一趟冒险。”李云凯说。
丛林飞索
滑索起源于瑞士,最早用于高山自救和军事突袭行动。而丛林飞索,则起源于哥斯达黎加的茂密雨林,当地的冒险生物学家为了进入到无法进入的生态系统中,研究栖息在森林树冠层动物生活的多样性,设计了这种在大树上建立平台和平台之间拉接缆绳的模型。泰国清迈,最早将丛林飞索运用于娱乐项目,但因为有极高的危险性,没有
在众多国家森林公园广泛推广。近年来,丛林飞索已被推崇为最刺激的户外运动,国外开发较广,国内鲜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秦怡 摄影 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