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舞龙庆祝脱贫摘帽。
旭日农业的种植基地。
国际友人到龙孔村参观学习现代农业。
B 产业扶贫 谱写新田园图景
现在,龙孔村是远近闻名的“村美、民富、班子强”明星村,“省级旅游示范村”也在有条不紊推进中。产业富村的形式成为其脱贫路上的一道风景。
2014年以前,村里人均年收入约为4300元,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勉强达到2000元,土地闲置率高达40%,年轻人也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在省委政法委定点帮扶龙孔村后,指导龙孔村摸索出了“政府引导,公司(合作社)主导,农民参与”的产业模式,带动群众发展家庭经济,引入龙头企业,建立村主导经济产业,确保农民长效增收。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超6000元。
村民质疑 一个公司来了我们就能富裕起来吗?
产业引进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成功引进布衣农业和旭日农业两家龙头企业。“现代企业的入驻让我松了一大口气。”省委政法委派驻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第一书记王刚说。
此前,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当地薄弱的种植和养殖。就拿一只鸡的养殖贩卖过程来说,从前,一个村民需要辗转数次班车到别的乡镇买鸡苗,带回家养殖大半年时间后,背着背篓步行数公里到镇上销售,花费的精力多,收入又很薄弱。
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后,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村户的经济收益,还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为村民提供更多实惠。2016年下半年,经过多重考量,龙孔村决定引进布衣农业和旭日农业两家龙头企业。
一开始引进现代农业时,也经历了许多不易。在土地流转方面,当时就有个别村民采取不支持不配合的方式,导致企业在入驻初期举步维艰。
有一天,村民还对企业装广告牌的事情产生了争执。
那天下午2点过,龙孔村1组在家的15户村民如约来到组长邓光板家,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土地流转和布衣农业入驻的事情。
退休老组长邓章庭半信半疑地问道:“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的路确实修好了,房子也漂亮了,但是我们的收入离小康还是有些距离。我就不信,这些企业来了,我们就可以富裕起来……”
政策红利 贫困群众年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
听了老组长的疑惑,王刚现场给村民们算了笔账:一是布衣农业将在村里投入300万元,每家每户可以分到一个上千元的鸡舍,前期发放50只鸡苗,保守计算可以为每家增收8000元以上;二是布衣农业将打造本村300亩的血橙地,实现林下套养3万只生态鸡的产业,该模式可以为村上提供2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三是布衣农业还计划在村里投资3000万修建现代化的有机肥厂,该厂的投产将整体提升村域经济格局,丰富村集体经济来源,还能提供5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果一家人能够直接参与以上项目,年收入极可能增加5万元左右。
听到这儿,有的村民开始悄悄耳语,他们从没想过一个企业的入驻,居然可以带来这么多的好处,不出村也可以赚钱致富。眼看时机成熟,顿了一顿,王刚说道:“如果大家只顾眼前利益,为每亩地多收几十元钱难为这个企业,那么不仅布衣农业公司要走,以后别的企业也不敢来我们村。”
话音刚落,在场的村民都大声说道:“王书记,你放心,我们一定积极配合……”
当天下午4点村民会一结束,布衣农业公司安装广告牌的事情就继续进行了。
两个龙头企业入驻后,共流转土地400余亩,投入440万元,可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增收万元以上)。如今贫困群众的年人均收入已经突破6000元。同时企业也可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注入5000元左右的收益,村集体经济已突破30000元。
C 第一书记 驻村两年探新路
9月初,正是农忙的时候。一大早,王刚就骑着电瓶车走村入户,查看村里贫困户以及其他村民的情况。“多的时候一天能走30到50户。”王刚告诉记者。
自2016年6月起,王刚到龙孔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以往从不懂农事的他,现在已经对农村生活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2017年7月5日,省脱贫办从全省范围内推荐了8人参评全国脱贫攻坚奖,王刚作为全省唯一的第一书记代表,与他探索出的“党建强村、依法治村、产业富村”的扶贫模式一起参评。就在9月,王刚还成为了四川脱贫攻坚创新奖候选人。面对荣誉,王刚说:“2年里,我的派驻单位做了大量协调指导工作,我不过是做了每一个一线干部正在做的事。”
农村一天没呆过 现在农活他基本都会了
王刚出生在城市,曾在部队服役。部队生活让他养成了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和严谨自律的性格。此前的他,从来没有在农村呆过,对农村生活也不太了解。鸡怎么养?菜怎么种?稻子怎么打?那时候的他对这些都是迷茫的。
“虽然说没有农民做得那么好,但是基本也都会了。来了就一定要干出点事情嘛。”王刚说,刚到龙孔村时,自己对种植、养殖这些农活儿一点都不懂,而村里的乡亲们便成了他的老师,现在,他更多在思考,如何把现代的经济理论应用于贫困乡村,如何将村域治理与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层面。
但是,由于驻扎在村上,每个月只能回家一两趟,每趟只能待一天。他无法好好陪伴今年3岁的女儿的成长。“有时候也觉得挺遗憾的。”王刚说。
法治改变命运 解救贫困户陷传销子女
在王刚的驻村日记中,记录了许多他在龙孔村的点滴。两年来,省委政法委指导扶贫联系点积极推进依法治村工作,这一思路也一直贯穿在龙孔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王刚介绍,最近,他们在村上还专门设置了法律援助点向村民普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全面贯彻公平公正。“设置法律援助点就是起个提醒作用,提醒大伙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
其中,解救身陷传销的贫困户子女事件令人印象深刻。2016年8月的一天,七组贫困户邓光纯与表弟邓光珠到村活动室找到王刚,说他们在东北读大学的侄子与几个同学约好去北京打工,可能已经被传销组织控制了。
“当时,我一听也懵了。”王刚想,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多不容易,可不能让小孩陷入传销泥潭。于是,他立刻安慰了前来诉苦的村民,并让他们立刻与孩子学校联系,确定身陷传销的学生人数、姓名与联系方式。
王刚让他们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尽量与学生联系上,同时告诉他们传销的危害,引导他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做好逃跑或报警准备。最终,通过多方营救,这几名陷入传销的大学生陆陆续续平安返回学校。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戴竺芯记者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