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画《元亨利贞》。
热闹的背后,是节前的忙碌。早在2月1日,张荣强就和同事忙开了。
“殷老师,来搭把手。”县城东大街一幢大楼的二楼,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张荣强和同事们正忙着为作品打包。“这批画要送西安。”张荣强说,临近春节,年画的销路比平时要好一些。协助完张荣强后,殷老师继续雕一块新印版。已经绘好的图案上,中间一个大大的“福”字,两边各有两只狗,正上方是“狗年大旺”4个字,周围点缀着元宝、花卉图案,“狗年要到了,这类主题受欢迎。”
46岁的张荣强,不仅是夹江年画研究所的负责人,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年画的市级传承人。
年画传奇
起源于明代 汇聚两项国家非遗
研究所里人不多,每个人都在忙碌,张荣强在八仙桌前坐下。桌上一角摆了一摞书,有《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1民间年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年画》……凡是关于夹江年画的权威资料,大多被张荣强收集起来,有空就翻看学习。
据资料记载,夹江年画起于明代,大约在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夹江境内即有年画作坊存在。在张荣强看来,夹江年画的诞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首先,夹江地处四川西南部,是乐山的北大门,西傍峨眉山,南临乐山大佛,北接眉山三苏故里,经青衣江可至岷江、长江,“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发达。”
其次,夹江是著名的书画纸之乡,夹江竹纸制作技艺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四川的雕版印刷业非常发达,北宋初年便有“蜀刻最剩”的美誉,在成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年画需要的纸、雕版印刷技术都有了。”张荣强说,“交子”使用的雕版套印技术,夹江年画沿用至今。
研究所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年画,有祖像、门神、山水花鸟、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在480多年的发展中,夹江年画表现的内容日益丰满。”张荣强说,这些表现内容取材于民间,却又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对表达的内容高度概括,“总体而言,喜庆吉祥是夹江年画的主题,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是最大特点。”
清代开始,夹江年画逐渐繁荣,与绵竹年画、梁平年画并称“四川三大年画”。到乾隆年间,有“董大兴荣记”“李宏发号”等作坊专门印制年画。清朝末年,县城近郊谢滩村、杨柳村一带,已有大小作坊20多家,在城内(现在的北街、西街)开设画店的有七八家。
那时候,从事年画生产的匠人,农忙时搞农业生产,农闲时购买纸张,研制颜料、雕刻印版做准备。秋收后,即开始生产“年货”,小的作坊全家人上阵,大点的雇请几个伙计,一直忙到腊月底。“董大兴荣”“董大兴发”等几家龙头作坊,一年四季都在印制年画,产品不仅畅销云贵川,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有“年销量千万份”之说。
夹江年画如此受欢迎,是因其当时独步的印制技艺。夹江年画采用古老的木板套印技法,由民间艺人手绘画稿,然后将画稿贴在木板上,由刻工雕出印版,由浅到深逐步套印,一张年画通常要印五六遍,有的年画套印多达七八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印刷术,具有独特浓郁的艺术风格。
夹江年画还要用明展明挂的手法,绘制少量巨幅门神年画,工序多达百道,“护心镜要镶嵌琉璃,要沥粉贴金,开脸出相。”行内规定,这种巨幅门神,要当地出了宰相、状元等大官才有资格描绘。夹江因在明嘉靖年间出了张天官(张庭,嘉靖二年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得此资格,画师们故以画巨幅门神为荣,亦借此课徒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