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画《陈姑赶潘》需6块印版分6次套印完成。
传承轶事
老印版遇水变韧 误以为“一夜得道”
可惜的是,夹江年画一度受到重创、濒临绝境,不仅传统年画资料、画版损毁严重,明清早期年画更是在夹江境内失传。
“董大兴荣”“董大兴发”等行业巨头也迅速没落,而“董大兴荣”正是张荣强的师门。2010年,张荣强拜“董大兴荣”的后人董贵忠为师。彼时,70多岁的董贵忠已经几十年没有印制过年画。
拜师的时候,张荣强39岁。此前,他只有高中文化,当过油漆工人,在县城一家书画纸作坊上过班,后来开了一个用锦绸生产包装盒的作坊。“应该说,这些经历给后来传承年画打下了基础。”张荣强说,特别是在书画纸作坊期间,他的工作是制笺纸、搞水印,和年画印制工艺有相通之处。
半路出家,转折点是2008年。这一年,夹江年画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锦盒作坊的他,没有把目光局限于锦盒本身,“做锦盒不如做年画。”
听说当地退休教师吴泽全收藏有印版,张荣强找上门。“给吴老师说了我的想法,没想到恢复夹江传统年画一直是吴老师的心愿。”两人越说越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当场就决定一起干。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两人成立了夹江年画研究所。
吴泽全有两套门神印版,是上世纪80年代花600元淘的,一套是大刀门神,一套是秦叔宝、尉迟恭,每套都是6块印版、5个颜色,“每个颜色一块,还有一块是依纹版。”拿到这两套印版,张荣强如获至宝。
第一次尝试印制,早上9点多就开始了。“印出来是花的,有些地方一饼粘,有些地方印不现。”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情况并没有好转,张荣强只好把雕版洗了,准备第二天再试。结果第二天情况好了不少,越往后印得越好。
“当时真是觉得祖师爷保佑!”半年后,张荣强才明白,并非自己“梦中得道”,而是放了20多年的印版,干燥变形严重,不仅易吸收颜料,还难与笺纸吻合,蘸了一天颜料,加上晚上用水一洗,印版吃水后逐渐柔韧,印制逐步得心应手。
张荣强养成习惯,凡是不常用的印版,泡水一天、晾干一天,第三天再正式印制。如今,挂在研究所里的大刀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就是这样印出来的,其饱满细腻的质感,常引来参观者惊叹。而门神年画的旁边,还有《鲤鱼跳龙门》《元亨利贞》《陈姑赶潘》等更富内涵的作品。
“这些题材都是这些年逐步恢复的。”张荣强说,他们一直在寻求恢复夹江年画的诸多题材,踏遍一方山水,寻访了董志和、胡国成、周发文等夹江年画老艺人。遗憾的是,由于损毁严重,他们并没有获得现成的印版和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