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位徒弟正式向96岁的年画艺人王星儒拜师。
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
绵竹年画节拉开大幕,和往年一样,年画艺人们把画坊搬到中心广场,现场作画现场卖。
年画多彩,市场红火。要体会绵竹年画的独到之处,则要到幽深僻静的小巷,寻找技艺高超的大师。
96岁的王星儒,住在一户砖墙瓦房的旧式小院里,他是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于他而言,这个春节最好的礼物,是收下了3个徒弟,祖传技艺后继有人。
而在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诠释得最好的绵竹年画村,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有超过十万人来看年画、买年画,为这个村子创造了6800余万元的旅游收入。

绵竹年画的勾画妙到毫巅。
A
人物:王星儒,96岁
收下3个徒弟 传承绘画漆胎拓片等技艺
1月20日,绵竹遵道镇保水村高尊寺,一场特殊的寿宴:3位徒弟正式向老人拜师,传承老人年画、泥塑等祖传技艺。
仪式现场,王星儒绘制的几幅年画人物一字排开,分列大红舞台两侧,宾朋齐聚,欢歌笑语。舞台正中置一方木桌,祖师像、香炉等整齐摆放。寿星王星儒坐在祖师像侧的太师椅上,接受宾朋祝贺。
上书黄裱告祖师后,三位徒弟上呈拜师帖、拜师礼,行三叩首之礼,奉改口茶,师傅谆谆教诲之后,带领三位徒弟向祖师三叩首,礼成。在亲朋好友见证下,王星儒的孙女王官玲、来自广东雷州的邓子和来自成都的曾林正式拜入王星儒门下,传承其工笔绘画、年画绘画、揉金像、漆胎脱纱像、拓片等多种祖传绝技。
王官玲说,爷爷身边熟悉的艺人陆续离世,由于大多祖传技艺尊崇血脉传承、传男不传女,不少祖传技艺失传。对此,爷爷颇有感触,家中也无男丁传承祖传技艺,思量再三,爷爷决定收徒传艺。
王官玲之前并不会制作绵竹年画。三年前,她到日本旅行,发现一些被日本视为珍宝的手工艺正是她家代代相传的手艺,不久她便辞职回老家,重拾祖传技艺。练了两年毛笔字,爷爷才说可以练线条素描。“学习年画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静心,就像爷爷告诉我的,就当爱好来学习。”她希望能够从爷爷身上,学到一些快要消失的传统工艺。

绵竹年画里的艺术与童趣。
11岁跟父亲学艺 珍藏着祖上的图文卷册
王星儒生于1922年,家里至今保留着一本残破但字迹清楚的王氏宗谱。据宗谱记载,张献忠剿川后,清政府下令“湖广填四川”,一世祖王福自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入川,在绵竹西河坝落业经营皮坊生意。三世祖王有室开始经营字画装裱业,王有室的儿子王国臣和王国顺,继承了父亲的装裱技术,并拜师学习年画。六世祖王天保是王星儒的父亲,生于1887年,自幼师从父亲承袭祖业,15岁出师,绘画功底深厚扎实,1952年绵竹年画社成立时,王天保是有名的台柱子,上世纪60年代初还登上过《人民日报》。
王星儒至今珍藏着曾祖王国臣《耕织图》的十余幅手稿,采访时,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柜子中取出,将这些不轻易示人、尘封多时的手稿图,和其他王氏祖上珍贵的图文卷册,徐徐展开。泛黄的纸张,勾画着历史沧桑,古朴精细,充满强烈的时代感。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到乾隆、嘉庆年间的鼎盛时期,年画作坊有3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流传着“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说法。不少绵竹人平日耕作,秋冬农闲时开始制作年画。当时的绵竹年画,从腊月初一“出摊子”,各地客商都来采购,除了内销四川,西南、西北各省,还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
王星儒是年画世家的第七代传人,11岁开始跟父亲学艺。自幼耳濡目染。黑黑黑,胡敬德(尉迟恭);关圣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英雄无项,美人无肩;画门神要“立如一张弓,坐如一口钟”……父亲一边教,他一边学一边做,“春夏秋冬都在忙,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一做就是小半年。”

绵竹年画里的艺术与童趣。
最后的“全卦手”绘画泥塑雕刻样样通
王星儒住在绵竹小南街的老房子,汶川地震时遭到损毁,维修加固后,他和儿子媳妇住在这里。2015年,孙女王官玲从北京辞职回乡,对房屋进行了装修。走进王老的家,小院内绿意盎然,各式各样的盆栽错落有致。一株高大的三角梅,紫色的花星星点点布满枝头,越过院墙,蔓延到了墙外。王星儒的画室位于小院一隅,一张长形大书桌占据了画室的全部空间。
画桌上堆放着王星儒近期的画作,有竹报平安、瓜瓞绵绵、独占鳌头、红钟馗、黑钟馗等。与常见的斗方年画不同,王星儒近年来喜欢绘大尺幅,更考验画师的构图布局与对色彩线条的掌控能力。他的画既保留了传统年画的人物形象夸张、喜庆吉祥、鲜丽明快、大气磅礴,人物和色彩更富有层次,即使画同一人物,也是神态各异,绝不重复。这让他的年画有了更多的艺术成分,“过段时间把这些画都裱起来,办个画展,让大家都来看看”。
除了是画师,王星儒还精通拓片、泥塑、鎏金、壁画、雕刻、设计建筑构件等,有人称他为“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意思是这个行业里的手艺活他都会。王官玲说,在成都的文殊院、爱道堂、铁像寺、昭觉寺等寺庙,留有爷爷大量的泥塑作品。民国年间,现在绵竹的诸葛庙里,初一十五庙会,文人墨客云集,庙里柱头上多有名家书法,有人想把字拓下,就请王星儒和父亲王天保。拓印的方法是用水洇湿碑面,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墨,拓片就做成了。
2000年,绵竹年画博物馆在民间收集到一对单色木板绵竹挤粉年画,挤粉已经褪去,画面上也看不到任何颜色,王星儒用传统手法将这对咸丰年间的落地门神重新用挤粉修复,当时一旁观看的绵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宁志奇对此印象十分深刻,“手法相当娴熟,很少见到他这样的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