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岁的李方福,绵竹年画北派传人。
B
人物:李方福,88岁
北派传人 醉心讲《二十四孝》故事
88岁的李方福,绵竹年画北派传人。用他的话说,现在画画要看心情,更多的是跟人们讲《二十四孝》故事。
“这一幅讲的是陆绩怀橘的故事,说的是六岁的陆绩到亲戚家做客,看到桌上有橘子,想到母亲爱吃,于是趁主人不注意就拿了两个放在怀里,谁知道离开向主人作揖道别的时候,掉出来了……”李方福演绎得活灵活现:“告别时不是说再见,要打恭作揖……”讲到橘子从袖中滚落,围观的人群哈哈大笑,李方福也开心得不得了。他希望更多人不止喜欢年画,也能学到更多二十四孝的故事,懂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现在,画画已经不是他的主业,自编自唱《二十四孝歌》,向人们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
“二十四孝故事在德阳家喻户晓,安安送米、一门三孝,但这些画以前也都是黑白拓片,我就想给它着上色,看起来更形象更生动。”李方福说,30年前,他开始琢磨给二十四孝图配色,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成功了。
李方福的画有种火辣辣的味道。镇宅赵公,怒目圆瞪,造型古拙夸张;双扬鞭门神,气势雄浑,色彩明丽,辟邪纳福妙极了;即使是仕女图,也带着俏皮与泼辣的四川民间味道,与江南的仕女图气质迥异。
“字不离体,画不离心。一个绘画的人,一定要心态好,心态平和了,色彩才能平合,画面才会和谐。”李方福说,颜色都要讲调和,这样才分得出五颜六色,不能一个色压一个色,不能有你无我,有我无你。“色不相压,十分和谐。”
李方福从12岁起开始学年画,到现在还是坚持每天作画。“要看心情,心里舒畅时多画些,不舒畅就少画些。早上5点钟起床动手,画到7点,到外面去走一圈再回来画,一直画到吃早饭。”
对于技艺传承,李方福表示不再收徒,“我的技艺已经传给了我的儿子和孙子,女儿、外孙也能画。画画讲究的是养气养心,现在很多人浮躁,功利心太强,不会把全部心思用在画画上。”
C
产业:年画乡村游
走向世界 小年画每年八千万的产值
城里的年画传承人在讲故事,城外,因年画而生的年画村乡村旅游正火。其实年画村本不是一个村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当地为更好传承和发扬绵竹年画,将大乘村和石墙村等几个村子合并为年画村,并于2011年成功创建4A级景区。
白墙黑瓦,年画上墙,小桥流水,四处鲜花,立春后的绵竹年画村还有点点油菜花的映衬,有江南三月的感觉。
如今,这里聚集了100多位专职年画师,每年创造上千万的产值。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让更多回乡创业的年画村人尝到甜头。年画艺术、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这三张王牌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震前的不足4000元增至超过1万元。
湖畔的绵竹年画传习所里,已故年画大师陈兴才的孙子陈刚正在一边画画一边接待游客。
“年画从业人员的年人均创收也达到2万多元。”陈刚说,回来继承爷爷的手艺前在广州打工,“去年赚了几万,比外出打工自由,自主创业。”
“制作工艺还是传统的,只是载体从单纯的纸,变得多了,衣服、手绘、陶版什么的,但人们还是喜欢纸质装裱的。”陈刚说。
“游客真正需要的,是实用、特色、价格实惠的商品。”绵竹年画展示馆工作人员柳琴说,一幅绵竹年画至少一两百元,中堂画更是要几百上千元,甚至更贵,不是人人都有这个需求。
根据市场调查,绵竹年画开始走上杯子、烟灰缸、抱枕、雨伞等生活用品。这一变化很快得到市场反应。印有绵竹年画的雨伞,一度供不应求。
近年来,年画传承人不断进行年画产品的研究,进行开拓创新。在功能上、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上不断地拓展,将其视觉元素、造型规律、色彩理念等应用于艺术产品实践。相继开发出了刺绣年画、陶版年画、金丝年画、银丝年画、葫芦年画、竹编年画、木雕年画、水晶年画、年画服装、年画册页、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挂历、年画贺卡、年画伞、年画桌布、年画玩具等系列年画产品,许多产品已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些产品不但进入收藏、研究领域,更多作为礼品和生活用品进入了消费市场。年画产品行销到美、法、英、日、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2002年开始,绵竹每年在腊月二十三举办“绵竹年画节”,年画的销售额从2002年的不足40万元,去年已经超过8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千余人,涌现出以四汇斋、三彩画坊、南华宫、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作坊30余家,不断将绵竹年画产品推向市场,走生产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刘春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唐金龙摄影报道
原标题:绵竹年画 最后“全卦手”收孙女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