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9日讯(罗梦宇)十年,可以是树人的十年,可以是青春激荡的十年。在四川,过去的十年,是浴火重生的十年,承载着全中国的记忆和牵挂。5月8日,以“奋进·巨变·展望”为主题的汶川大地震10周年全国网络媒体四川行活动走进都江堰市,实地探访四川地区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成都农商银行在金融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着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再升级,争做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支柱。
充当地方金融主力军
助推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共造成成都农商银行辖区279个营业网点不同程度的裂缝、垮塌、断电、断水,占总网点数的47.5%。但此时的成都农商银行,却承载着比以往更多的责任——作为与“三农”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成都农商银行的营业网点几乎覆盖了成都市所有乡镇,它像深入农村肌体的毛细血管一样,承担着为受灾地区百姓提供恢复生活、生产所需资金的重任。
尽快恢复营业,成为震后摆在成都农商银行面前最为急迫的事情。为此,成都农商银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战斗。
在克服重重困难后,震后第三天,在都江堰幸福大道上,一家全新的“帐篷银行”开业了。这不仅是灾后成都农商银行在都江堰恢复营业的第一个网点,也是都江堰首家恢复营业的金融机构。虽然网点条件简陋,但是电脑、打印机、提钞箱、密码输入键盘一应俱全,可以办理一切业务。其后的3周时间内,成都农商银行一边就近建临时“帐篷银行”,保障持续营业服务,一边全力抢修,使地震中受损的150个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成为支援灾区、稳定金融秩序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许多村民在地震遗失了存折、身份证、户口簿等资料,成都农商银行还尽量简化了业务办理手续。仅需要依靠村上出具的身份证明,村民们就可以在成都农商银行取出应急生活费。
随着恢复营业工作的有序推进,成都农商银行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灾后重建上来。通过践行受灾城乡住房重建优先、公共设施重建优先、基础设施重建优先、重大产业重建优先的“四优先”政策,努力为灾后重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如何破解信贷大力支持灾后重建,解决重建资金需求大的难题,成都农商银行在支持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紧抓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历史机遇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综合成果,对个人(农户)实行“四不”原则: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为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灾区其他信贷支持;同时大力探索农村土地、房屋产权融资模式,保障受灾居民能够有足够资金和信心重建家园,发展生产,有效避免了修新不如旧、简单重建等问题。
在灾后重建的几年时间里,成都农商银行还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如贷款不受原授信额度限制、不受担保方式约束、不受担保机构的局限等,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灾后重建急需产品直接关联的企业的信贷支持。
同时,成都农商银行持续支持灾后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与区(市、县)政府部门及市级投资平台公司的联系和沟通的同时,积极参与对毁损基础设施项目的恢复重建,支持政府统一规划的受灾村、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
数据统计,震后三年,成都农商银行共发放灾后重建贷款78.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住房重建贷款23695户,金额10.77亿元;发放城镇住房重建贷款1066户,金额6060万元;发放抗灾生活贷款153万元;发放企业生产恢复贷款9.05亿元;发放农业生产恢复贷款5223万元;发放受灾群众集中居住区建设贷款5.55亿元;发放抗震救灾物资生产贷款2.47亿元;发放基础设施重建贷款52.9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