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成都农商银行探索多项农村金融改革试验 做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支柱

2018年05月09日 19:57:24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罗梦宇 编辑:王晓勇

  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如果说,震后三年是成都农商银行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撬动点,助推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的奇迹。那么,接下来的几年间,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成为成都农商银行农村金融服务再升级的突破口。通过融入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三农”贷款可得性,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成都农商银行实践出多个创新性经验:

  ——改进 “两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村产权融资范围,陆续将农业设施、林地经营权、林木(果)权(非林地经济)等纳入可抵押范围。截至2017年末,成都农商银行农村产权融资贷款余额42.73亿元。因为成效显着,该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荣获得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的“最佳农户金融产品创新奖”。

  ——推出农村土地综合整理贷款。通过支持农村新居建设,促进产村融合,成都农商银行走出了一条“地权资产化、土地金融化、乡村市镇化”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该类贷款40余亿元,其支持的成都市郫都区安龙村和青杠树村、温江区“幸福田园”、崇州市五星村等项目,已成为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窗口。

  ——创新推出全新标准化系列产品“惠农时贷”。2012年,为支持成都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成都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标准化系列产品“惠农时贷”,可覆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猕猴桃种植、花木种植、水果种植、茶叶种植、食用菌种植、中药材种植等三大主导产业和七大特色产业,支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截至2017年末,成都农商银行已累计投放“惠农时贷”近2亿元,支持农户近3000户。

  ——首次推出“养老贷”。2012-2014年间,为助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成都农商银行推出了支持困难人群参保的“养老贷”,并针对低保、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制定专项贷款方案,真正实现“老有所依”。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放“养老贷”1.52亿元,支持5000余名参保人员。

  ——量身定制“专合贷-社员贷”、“专合贷-合作社贷”、“家庭农场贷”、“农职易贷”等特色信贷产品。2014年,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成都农商银行针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为10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综合金融服务。

  ——创设 “三个一”农村金融服务机制。2015年,为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成都农商银行依托成都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建设,推出了村级金融服务“三个一”工作制度——每个行政村设置设立一名金融服务联络员、入驻一个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形成一套村级公共服务金融联动机制。目前,该行已入驻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1500余个,配备金融服务联络员2000余名,乡镇网点覆盖率超过80%,使农村金融服务便捷度进一步提升。

  ——探索 “惠农微银行”农村综合服务模式。2016年,结合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现代金融服务工具接受度不高、普遍使用存折等特点,成都农商银行开始在农村布放惠农终端,可开展小额存取款、转帐、代缴费等多项业务。截止到2017年底,该行已布放100台惠农终端,覆盖15个区(市、县)。

  ——实施 “一县一品”信贷模式。2017年,成都农商银行围绕“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创新一种业务模式,打造一个新产品,支持一个特色产业”的产品创新思路,大力开展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如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都江堰、彭州区域,成都农商银行推出了20万纯信用的“农家乐”批量农户贷款,支持农户修缮房屋,采购设备,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农产品集散中心——彭州市,该行推出了“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在花木产业核心区——温江,该行推出了“花木抵押贷款”、“花木仓单质押贷款”。“一县一品”信贷模式实施后,引领全辖其他分支行结合当地实际,对这些成熟的信贷模式大力推广复制,助推区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实现群众致富增收。

  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成都农商银行建立起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成都广袤的农村地区实现了“取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理财送下乡、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大大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