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一条街区 为何成为“灌阳十一景”

2018年05月11日 14:45:38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邱令璐

 

  特写

  十年,上海与都江堰情谊依然浓

  □解放日报记者雷册渊本报记者罗向明

  5月9日,都江堰的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微凉。临时知道记者要来,65岁的彭生秀早早地就在壹街区珙桐园的门口等着,没有打伞。

  走进川西风格的居民院落,院子里是6层高的小高层,且户户有花。绣球、杜鹃、蔷薇……彭生秀一路指着带记者往家走。

  彭生秀家所在的壹街区,由上海援建,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民生工程。建成后的壹街区,生态优美、文化多样、邻里和谐、管理智能,成为都江堰探索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和新型社区治理的典范。

  彭生秀家住一楼,别致的小院子被主人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旁的花坛里不仅有花,还有小葱、南瓜、辣椒……72平方米的房子里,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彭生秀告诉记者,地震时瓦片砸伤了她的脖子,所幸没有大碍。可原本在老城区的家成了危房。2010年7月,他们一家搬进了这里。几年来,对上海的援建者和街道社区,彭生秀有说不尽的感激。

  “这些年迎来送往,总有人会问起壹街区地名的由来。”壹街区社区党委副书记齐玉淘说,把这里取名为“壹街区”,就是希望这里能够成为都江堰的新中心,成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No.1。“上海人追求卓越、大气谦和的品质在这些细节中一一体现,两地人民的情谊也深深扎根在都江堰百姓的心中。”

  如今,漫步于壹街区,无论是行走在院落民居、石库门式的文创街区,还是徜徉在问道路、上善路、拜水路……一个个蕴含着道教文化和水文化的道路名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行人,这里是都江堰。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共饮一江水。细雨中,庭院里早就种下的玉兰树,几度春秋,长青依旧。十年后,上海与都江堰的深厚情谊依然延续,现在,两地正携手向前,谱写“后援建”时代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切片

  过上好日子更要形成好风气

  □解放日报记者雷册渊本报记者罗向明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社区受灾严重。

  2008年6月7日,社区600多名居民聚在一起,讨论重建方式。最后,超过90%的居民选择了“统筹统建”的重建方式。蜿蜒的水泥路两旁,一幢幢灰瓦白墙的新居……在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天平和班子成员们的努力下,2009年春节前夕,社区居民搬进了新房,成为地震灾区最早搬进新房的受灾群众。

  住上新房子,如何过上好日子?李天平牵头成立棋盘猕猴桃合作社并担任社长。她还提出绿色种植理念,并制定规范化种植标准,增强棋盘猕猴桃品牌影响力。

  有了品牌影响力,2013年,在都江堰海沃特猕猴桃滞销的大环境下,棋盘社区产出的猕猴桃依然高价售罄。2014年,棋盘猕猴桃合作社又另辟蹊径,与公司合作,做起了“订单式”农业,实行分等级种植管理并保价收购。

  产业发展带动居民增收。目前,棋盘猕猴桃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20多户增加到140多户。2017年,该社区人均收入增长到1.7万元。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形成好风气。因灾后恢复重建,棋盘社区居民由散居变为集中居住。散居时乱扔垃圾、乱晒衣物等陋习给小区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对此,李天平探索建立了“干部分片负责、组长包栋到户、群众积极参与”的小区管理模式,并成立物业服务中心,建立村民、业主委员会、党支部三级共管的“三三”机制,实现了社区管理提档升级。而针对人情往来的“份子钱”,棋盘社区还推行农宴改革,规定只有红白喜事才能办酒席等。

  55岁的居民仁永长感受颇深。他说,自从搬进新社区后,他家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这个环境安逸哟!”

首页 上一页 [1]  [2] 
特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