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牵挂,各省援建者们重访自己曾经奋战过的地方
北京市 什邡市
看成效也看问题
北京亲人为什邡乡村振兴支招
□本报记者雷倢
“欢迎亲人回家。”5月11日一早,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的村民们已经举着字牌等在村口。听说北京援建代表要回来,红白镇、师古镇等乡镇的村民都自发举牌欢迎。
“10年前,是他们帮助我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今天看到他们回来,就像看见亲人一样。”红白镇居民何元琼说。
不做简单重建,10年前,北京援建者就把“一村一品”纳入重建规划,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这次回到什邡,援建者们不仅看成效,也看问题。
在师古镇红豆村,看到当地的婚俗产业已形成规模,原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前线分指挥部副指挥、京什交流合作协会理事张燕友十分欣慰。同时,他也指出还有提升空间,“现在几个村虽然都有了特色,但品质上还可以再提升。”
从北京大道向洛水镇方向行驶,便能看见一个很大的鱼形招牌,这里是洛水镇渔江村的入口。原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前线分指挥部副指挥田崑生对这个地方牵挂多年。
进入渔江村,道路宽阔平坦,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灰瓦白墙的民居在树木的掩映下矗立着。“我们援建时给村子做了一个特别设计。”田崑生说,从高空俯瞰,整个渔江村便呈现出鱼形图案。
在“一村一品”的援建规划推动下,这里已是一个集休闲、观赏和餐饮为一体的“鱼文化”主题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500元左右。
快离开渔江村时,田崑生拉住渔江村党支部书记黄益成的手,给他支招。
“援建成效还不错,但还可以更好。不能家家户户都开农家乐,没有那么多游客。”田崑生说,当年,重建时为每人预留5平方米的产业发展用地,村上可以把村民的产业发展用地整合集中起来,建设一个面积较大的经营型设施,比如酒店、超市等。村民可以用土地来入股,村上来统一经营,年底,村民分红,村里也有了集体收入。“村里发展新产业时,也可抵押这片土地来贷款,换取发展资金。”
让援建者们牵挂的还有环境。田崑生说,什邡是工业重镇,援建时,大家都担心以环境资源换发展的模式不能长久,“现在磷化工厂都关停了,磷石膏堆场上也长出了绿草,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