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小课堂”示范基地落户汶川三所小学

2018年12月29日 12:21:05 来源:四川新闻网综合
编辑:邱令璐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宣传普及,汶川县结合小学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实践以及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小课堂”活动。作为国家文化部确定的2018年度全国32个非遗观测点之一,汶川县进一步加强对非遗在当代传承的长期跟踪研究工作,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中“从娃娃抓起”,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校、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校、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三所学校非遗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小课堂”基地建设和教学实践成绩突出。

  12月24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小课堂’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阿坝州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举行。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何政军,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刘志荣、甘绍成,省非遗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廖小龙,阿坝州文广新局副局长何志芬,汶川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树柏,汶川县文体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余成忠,汶川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张均华,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毛运兰,汶川县绵虒七 一小学校长赵强群,汶川县龙溪小学校长苏强等相关领导、专家以及三所小学的部分教师、学生参加授牌仪式。授牌仪式由何志芬主持,张树柏代表汶川县委、县人民政府致辞,廖小龙宣读《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关于授予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校、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校、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小课堂’示范基地"的通知》,何政军向三所学校校长授牌并讲话。

  汶川地处羌族文化核心区,历史遗存和非遗资源富集,羌族文化原真性和承传性保持良好,羌族文化生态环境优良,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保护地带,也是实验区观测点设置地区。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就是要实现以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整体保护,因此,抓住了非遗保护传承,抓住了非遗知识技能普及教育,就是抓住了保护区建设的根本。长期以来,在阿坝州文广新局、汶川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汶川县文体广新局和教育局通过成立局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领导小组、建立考核机制、选调非遗传承人任教并提供工资等方式,因地制宜,因校施教,深入扎实、持之以恒、独辟蹊径、卓有成效地在全县中小学开展非遗普及教育活动和非遗知识、非遗技能传习活动,涌现出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七一绵虒小学、龙溪中心小学等成效显著的学校,为全省非遗进校园、非遗保护传承从青少年抓起活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针对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夯实文化科学知识基础的同时,把四川省和本地区、本民族非遗中适合各类残疾孩子学习掌握的项目重点传授,系统教学,使传统技艺成为学生将来的谋生手段。该校秉承“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理念,不断拓展非遗实践课程内容,切实提高非遗知识技能的教学传承水平和动手能力,使非遗技艺训练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开辟了一条让残疾孩子感受并融入社会、了解并掌握民族文化的通道,培植和坚定了孩子们的人生信念,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为解决残疾孩子毕业后的就业困难找到了可行之路,广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七一绵虒小学利用校园文化墙、文化走廊、上下楼梯、LED等展示平台,常态性展览展示相关非遗知识技艺和非遗教学成果,以艺术课的形式,开设了羌族口弦、羌族少儿合唱、羌绣与剪纸、萨朗等羌族文化课程,并成立羌文化专业教师团队,编写《沃布基的故事》等非遗内容的乡土教材,着力夯实民族文化进校园基础。尤其值得肯定的,一是该校注重从低年级开始,进行羌语课堂教学,通过羌语读汉文诗歌、学唱羌语歌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羌语训练,为羌族文化的长远保护和持续传承提供了人才基础。二是在非遗课堂既注重完整地传授非遗知识、技艺,又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传统技艺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和领会传统技艺蕴涵的文化精神,把握住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根本目标。

 [1]  [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