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中心小学位于汶川县龙溪乡,地处干旱峡谷地带,绝大部分村寨是高半山,条件艰苦。该校克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本地非遗工作开展的制约,积极编写教材,收集整理了龙溪乡《羌族民歌》、《阿尔档案》、《龙溪羌族童谣》等,编写《羌语会话》、《龙溪小学校本教材》等校本教材和辅助教材,促进了非遗传习与常规教学有机统一、完美融合。
出席授牌仪式的专家们认为,汶川县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在多年非遗普及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值得全省中小学学习借鉴。
此次省非遗保护协会授予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绵虒七一小学、龙溪小学“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普及教育‘小课堂’示范基地”称号,是省非遗保护协会在阿坝州文广新局协助下,经过深入考察、认真研究后作出的慎重决定。称号的授予,是对汶川县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是荣誉,更是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出席仪式的领导和专家希望这三所小学在汶川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阿坝州文广新局、汶川县文体广新局和教育局指导支持下,在省非遗保护协会的指导帮助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文化建设思想为指导,牢记使命,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做好示范,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羌族优秀文化,一代代的扎根在孩子们心田。希望三个“示范基地”学校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时,坚持“立足家乡,熟悉巴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理念;同时,汶川地处汶理茂北这片大禹故里的厚重热土,希望州县各级教育文化部门和广大教师,积极引导孩子们从小了解大禹事迹,学习和践行大禹精神,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精神,像大禹和抗震救灾英雄的那样,造福于民,公而忘私;吃苦耐劳,坚韧刚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专家们指出,这些精神也是我们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的巨大动力,我们要把心血和责任担当化作阳光雨露,抚育孩子们心田上的传统文化幼苗,逐步成长为参天大树。
授牌仪式结束后,来宾们逐一参观了七一绵虒小学非遗小课堂的现场教学传习情况。(来源:记忆四川)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