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慢行交通系统 将打造798公里自行车专用道

2017年05月03日 08:41:47 来源:成都晚报
记者 滕杨 编辑:覃贻花

  “这座人行天桥修起后,去大源中央公园散步不用再横穿马路,方便安全多了。”一座横跨天府二街的人行天桥将于下月底呈现,这让家住凤凰城的唐斌非常期待。今年3月,市规划局编制完成《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在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构建形成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多条城市慢行特色线路为主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根据规划,我市将构建798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还将打造110公里的锦城文化步道系统,串起杜甫草堂、青羊宫等景点。今年计划建成中心城区慢行系统60公里以上。根据目标,成都高新区将在6月底前基本形成人、非机动车和公交车有机融合的慢行交通系统,并在道路交叉口、过街难的路段修建人行天桥,打通慢行体系的“任督二脉”。

  探点位

  三座人行天桥打通“毛细血管”

  今年初,成都高新区已在世纪城路、益州大道完成节点人行天桥建设,把桂龙公园、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公园绿道系统串联成网。将在重要节点开建的3座人行天桥,也是成都高新区加快慢行系统串联成网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位于桂溪生态公园跨天府大道的人行天桥名叫“锦云桥”,是天府大道上首座人行天桥。它的建成将显著提升该片区的通行能力,同时融通绿色空间,将位于天府大道两侧的桂溪生态公园“紧密相连”。

  另一座横跨天府二街的“如意桥”,连接南侧大源中央公园与北侧城市空间绿地。从设计方案中看到,这座人行天桥从空中观看,桥梁宛如一柄“如意”,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还有一座天桥作为旧桥重建项目,新修建的五岔子大桥将优化桥梁结构,提高泄洪能力和通航能力。同时,桥梁还有机地将江滩公园、锦江江岸和中和片区的滨河绿道系统串联在一起,更加方便老百姓的日常出行。

  方便骑游 清水河打造慢行交通系统

  作为“宜居水岸”工程重要节点之一,全长9210米、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清水河河道(绕城外侧至德富大道)景观工程设计方案日前出炉,将于今年启动。清水河项目定位为“生态河道体验区、海绵河道实验区、宜居水岸示范区”,打造“一廊四段多节点”的生态廊道,将成为高新西区的一道靓丽生态风景线。

  为让市民拥有更便捷舒适的游览环境,清水河项目专门规划了一套慢行交通系统,包括12公里的骑游道(自行车道)和10公里的人行步道。据了解,骑游道宽4米,还可作为防洪、消防通道使用;步道宽近2米,与自行车道时而合并、时而分离,形成丰富的复式慢行空间。绿化带也经过精心设计,将自行车道与人行步道分隔开,增添了慢行系统的景观性。

  值得一提的是,自行车道采用透水混凝土材质,人行步道采用卵石、砾石、陶瓷透水砖等材质,“我们在项目打造过程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的材质都具有透水功能,结合草地本身的透水功能和地形营造,能让区域内实现更科学的雨洪收集和利用。”据悉,高新区仅环城生态区慢行系统已达到25公里以上。

  “空中绿道”可供两人并肩骑行

  今年3月,成都首条“空中绿道”在郫都区三道堰徐堰河湿地公园建成。记者现场看到,一座飞架于河面两侧的“空中绿道”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空中绿道”南侧全长891米,北侧全长1300米,从空中俯瞰犹如双龙饮水、长虹卧波,取名“双虹桥”。该桥宽3.5米,可供两人并肩骑行。这条“空中绿道”已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体验新鲜,跑步的、散步的、骑行的市民络绎不绝。

 [1]  [2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