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伴妈妈”任丽(后排左一)和孩子们。
应聘
“笔试题都是问应该怎么照顾孩子”
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火光村。每个周末,村委会一楼大院,就会孩子们的另一个家。在这里,孩子们看书、游戏、唱歌、跳舞,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嬉戏叫喊。
稚嫩童声穿透了任丽的心房。这位留着长发,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的农妇,是火光村30余位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在成为他们的“妈妈”前,任丽是位家庭主妇,为上高中的女儿煮饭洗衣,照顾父母,“生活很单调”。
火光村是南充出了名的“留守村”。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只在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电话中的说着“要懂事,听爷爷奶奶话”的爸爸妈妈。在任丽眼中,留守儿童都很需要特别的呵护。
2015年底,一张粘贴在村委会的海报,改变了任丽的生活。海报上,有一个名为“童伴计划”的项目,要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找一个“妈妈”。想也没想,她立刻报名。
让任丽没想到的是,这则招聘“妈妈”的启事,吸引来的人竟然有点多,而且还有笔试和面试。“笔试题都是问应该怎么照顾孩子,特别实在。”最终,任丽脱颖而出成为火光村的“童伴妈妈”。可在那时,她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陪伴
“童伴之家就是村里孩子的另一个家”
很快,任丽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经过密集培训,2016年年初,她和首批100名“童伴妈妈”正式上岗。在四川21个市州的100个村子里,这群“妈妈”开始了自己的陪伴。
刚开始,总是异常艰难。任丽需要先对村里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建档和走访,不仅要摸清孩子们的底细,还得向村民介绍“我是谁”。
别看留守儿童不算多,但真正走访一圈下来,仍花了任丽两个月时间。起初,任丽不被村民相信,她一遍遍解释,实在行不通了,就找村委会主任来当救兵。熟悉起来后,村民们又不停和她拉家常,偶尔还需要为老人们干点农活,“刚开始,每户都得花上1至2天来沟通。”
摸清了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后,在团省委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的支持下,童伴之家开办了。这个置于村委会大院的儿童之家,面积约100平方米,进门就能看见几张被拼在一起的矮桌子,彩色小板凳环绕。墙壁前,有一个小型的图书架,配备了一些故事书和儿童读物。篮球、羽毛球、毽子被整齐地置入塑料箱子,放在墙角。院子里,还有一台乒乓球桌。桌壁有些磨损,看得出它受欢迎的程度。
周一至周四,童伴之家基本不开门。任丽主要工作就是去60余户留守儿童家走访,了解孩子们的近况。周五吃过午饭,她走路前往童伴之家,下午,就站在门外等待孩子们的到来。“来这里的大多是小学生,甚至学龄前的孩子,大概有30多个,童伴之家就是村里孩子的另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