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顶驾校”,从正面看正是两层小楼的楼顶

从背面看是一条水泥斜坡连接的一片空地
幕后
“楼顶驾校”怎样建成?
邓文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个场地确实是自己搞的家庭版“驾校”,他模仿正规驾校的训练场,还改造了弯道、划了标线。搞“驾校”的初衷,源于自己考驾照的艰辛。
自办“驾校”,源于自己考驾照的艰辛
去县城练车太难 凌晨出发半夜归
邓文明和妻子刘志蓉曾是农民工,先后在广东、浙江等地打过工,家里共有六口人,除了他们,还有父母、儿子邓小明和弟弟邓明生。
邓文明夫妇都是初中文化,没有技术和特长,回乡后连种地都不太会了。邓文明又一向身体不好,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复发时,“痛起来像千万只蚂蚁在啃”。刘志蓉见丈夫不适合做重活,便拿出积攒的几千元私房钱,给丈夫报了县城的驾校。因为她见帮人开车的师傅,工作更轻松。
离王家镇最近的县城,是珙县巡场,距离大概100公里,全是山路弯道,坐车需3个多小时。距离最近的洛亥镇、洛表镇,也有20多公里。“报了名才发现,练车是难题。”邓文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每次练车,需要凌晨坐车去县城,练完车后半夜才赶得到家。他还要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学车,别人两三个月就学完了驾校课程,他花了一年半;别人花4000元,他花了近9000元。
科目一、科目二还好说,在训练科目三时,邓文明老是耽搁,一直考不过,曾几度想过放弃。他认为,自己每次去驾校都很努力练车,但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次去练车都把上次教练讲的全忘了。“三天不练手生。”邓文明认为,自己要是有机会经常“摸车”,就不会总过不了关。
不过,在学车过程中,邓文明发现教练有辆快报废的老式桑塔纳汽车闲置,便提议教练把车卖给他,他自己在家里练习开车。他家盖房子平出来的场地有好几百平方米,稍微整治一下就可以练车。“自家坝子,又没有路人,初学开车速度也不快,即使撞了,也不会伤人。”邓文明开始天天在自家院子里练车,最终考过了科目三。
“驾校”生意,是这样自然做起来的
同乡都来练车,每次给些“油钱”
“我们村子周边,甚至整个王家镇,初学车者都有同样的遭遇。”邓文明回忆,几个打算学车和正在学车的朋友得知他在家苦练车技“过关”后,也跑来向他“取经”。
邓文明的“经”,就是有车、有场地可以自己练。所以,找上门的朋友,“取经”是假,借车、借场地才是真。同村人来借车练习,邓文明觉得“不好不借。”而邓文明家里能开车的消息,很快在山沟里传开了。想到邓家院坝来开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也有人自己带车来开的,邓文明不好拒绝。
“次数多了大家都觉得过意不去,就给一两百元油钱。”邓文明说,毕竟家里的院坝和驾校训练场地有区别,训练场模拟公路,有坡道、弯道、车库等,但他家院坝就是个光秃秃的水泥坝子。没收钱时,邓文明还有点心痛自己的车和刚筑的院坝;可收了钱后,他又觉得不能提供标准的训练场地,心里过意不去。
后来,有朋友建议邓文明干脆把场地整治一下,划上交通标志标识,专门提供给学车者练科目二、科目三,既方便了邻里老乡,又可以有点收入。正为生计发愁的邓文明还征求了自己教练的意见,后者认为可以试试,于是他模仿正规驾校的训练场,改造了弯道、划了标线,搞了个缩微版“驾校”。为此,他又多方借资投入了近10万元。
当地多位村民说,曾看到有人来邓家练车,但断断续续的,半个月前完全停了,也没人知道邓文明收多少钱。不过,运行没几天,邓文明的“楼顶驾校”就被举报了,基本算是还没怎么营业就关门了。
对此,邓文明说,自家“驾校”不合规确实该查,自己也认了,借的钱还得还。“驾校”关闭后,邓家经常大门紧闭,院坝里仍堆放着沙子、排水管等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