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行动】
在探索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道路上,成都前行的脚步迈得沉稳而快速。
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建立市、县两级“三条红线”指标体系
推进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制度
推进落实用水效率控制制度
推进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推进水资源管理基础能力建设
推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建设
有序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推进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
多渠道增加水资源量
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推进绿色农村和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着力构建水资源调配体系
着力构建江河防洪减灾体系
着力打造城区排涝体系
着力健全城乡供水体系
着力完善全域灌溉体系
着力塑造城乡水生态风貌——
大力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
编制完成《成都市水生态系统2025规划纲要》
全市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开展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梯次推进河流生态廊道建设
加强湖泊湿地建设和河流生态保护
大力弘扬蜀水文化精髓——
开展成都水文化调查研究
切实保护水利遗产与水民俗文化
打造水文化产业示范区
广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而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成都而言,尤为重要。
成都自2013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序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大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着力塑造城乡水生态风貌,大力弘扬蜀水文化精髓,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路越走越宽,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大考”中交出了一份美丽答卷。
三年多来,成都市水务系统以坚定的决心,先进的理念,明晰的规划,高效的举措,力促成都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更加完备,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宜居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蜀水文化影响力得以弘扬,为成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作出更多水务贡献。
【成都实效】
29项目标任务 33项表征指标
六大重点示范工程基本完成
2013年8月,成都市获批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随即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成都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2014年3月,《实施方案》通过水利部审查。
2014年12月,获省政府批复同意。
2014年,市政府成立了成都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以下简称“市水生态办”),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和办公室例会制度,统筹推进建设试点工作。
那么,三年来,成都市依据《实施方案》取得了哪些实效?
据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依据《实施方案》,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安全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工,积极开展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水共治”,不断完善水生态格局,全面推进试点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实施方案》确定的29项目标任务、33项表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23个,预期性指标10个)以及“一核、两带、三廊、四灌区、五湿地、十示范村”六部分重点示范工程已基本完成,达到试点预期目标。
再生水利用量有效增加
打造安全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
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创新,成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路奋进,全市绿色发展的底色愈发亮丽——
成都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更加完备。以试点实施为契机,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充分利用成都城乡一体化水务管理的坚实基础,推进水资源管理方式转型与能力升级,实现从供水管理向信息化、精细化的需水管理转型。同时,成都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全市317个乡镇(街道)建立基层环保机构,成为全国范围内在全域实现环境保护管理网格化、标准化、系统化、全覆盖的首批地区。
成都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成都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发展,深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非常规水利用,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与再生水利用、新建小区再生水利用配套设施建设等,再生水利用量有效增加;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推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以节能式节水式经济发展模式取代高耗能高耗水模式。
成都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以河湖水网建设为重点,以环城生态区为框架,实施安靖湖—府河等一批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构建互联互通、可调可控、共享共治的水网体系;加强城区的老旧管网改造,推进城区管网排水能力升级,扩大全域灌溉的覆盖范围,着力打造安全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有力地提高了全市水务管理的硬实力。在中心城区着力建设亲水空间,大力建设低影响设施,切实提升了城市中心区的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应对内涝的能力。
成都宜居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成都市坚持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湖泊湿地建设,解决中心城区缺乏生态和景观用水的问题,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适度打造一批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呈现出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独具特色的城乡生态风貌,城市宜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蜀水文化影响力得以弘扬。从水文化的调查和整理、水利遗产的保护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水文化示范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宣教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提升全市水文化的层次,营造全民参与水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弘扬千年蜀水文化的历史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