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形成“1+9+27”全新防洪规划体系

2018年05月08日 10:01:01 来源:成都日报
记者:胡清 编辑:王晓勇

  当前,成都已进入汛期,防汛减灾工作迎来全面考验,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未雨绸缪,方能安如磐石,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科学确定防洪排涝规划目标,提高防汛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那么,目前成都防洪现状如何?作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成都市防洪规划》中有哪些防汛工作新思路?未来成都的防洪能力将达到怎样的标准?洪涝灾害风险防洪的关键环节是什么?日前,市水务局携手国内权威专家对此进行了全面专业地解读。

  防洪现状

  打通“三大排洪总出口”

  基本形成“上蓄、中分、下排”防洪格局

  据市水务局局长阳昌寿介绍,成都市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山区、丘陵、平坝各占三分之一,因此,成都洪涝灾害形成以山洪灾害、江河洪水和城市内涝为主。山洪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和龙泉山山区和丘陵地区,江河洪水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城市内涝主要集中在成都市主城区和区(市)县重点城镇。

  “近年来,岷江上游修建了紫坪铺水库,实施了金马河、沱江、湔江治理,开展了府南河、沙河整治,打通了岷江、锦江、沱江‘三大排洪总出口’,基本形成‘上蓄、中分、下排’的防洪格局。” 阳昌寿说。

  防洪思路

  融入绿色发展理念

  做到“三个结合”

  作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成都市防洪规划》有哪些新思路?“我们在编制《成都市防洪规划》中,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环境为重’的思路,注重协调好人与水的关系,处理好治理与保护的关系,给洪涝以空间和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阳昌寿表示,《成都市防洪规划》与过去的防洪规划最大的不同就是融入了绿色发展理念,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防洪工程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二是防洪工程与水环境保护相结合;三是防洪工程与景观绿化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目标,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上游与下游、左岸和右岸的关系,筑牢绿色空间底线。

  此次编制的《成都市防洪规划》包含的范围有哪些?据了解,此规划是一个全域防洪规划,涵盖成都1.44万平方公里范围,主要由:一个“11+2” 中心城区防洪规划,9个远郊市县区域防洪规划,以及27条主要河流专项防洪规划构成,形成成都市“1+9+27”的全新防洪规划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防洪规划》明确到2035年,防洪标准为:“11+2”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防洪标准达到50-200年一遇;特色镇防洪标准达到10-50年一遇;新型社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1]  [2下一页 尾页
特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