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掏耳朵师傅成熟人
为了乐趣讨价还价
——在成都12年彻底浸润的生活,让大卫像一块海绵那样吸饱了这个城市的养分与气质,对大街小巷的美食了如指掌,对人民公园、宽窄巷子和锦里等地方掏耳朵师傅的技术、价格甚至风格也了如指掌。
没错,掏耳朵是他在成都最喜欢的休闲享受之一。平时他最爱去的还是锦里。因为早在10年前,锦里的掏耳朵师傅就认得他了,每次一出现,师傅都会跟大卫熟稔地打个招呼:“来了哇?”
大卫潜移默化有了些中国思维和生活习惯,比如去菜市场他也会讲讲价。“葡萄多少钱?”“五块五。” “好贵啊,五块四嘛。”可见他并不是真觉得贵,更多的是入乡随俗的一种社交互动。
身为本地老外,融入本地社交圈,有个把本地的好哥们儿,也是必不可少的“选项”。大卫从未刻意地结交朋友,但朋友们却像滚雪球一样在他们夫妻俩身边聚集起来。
比如成都IT男老周,好几年前他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了大卫,拜托他帮自己翻译一下某个法语网站的内容,两人就这么认识了,也不知为啥居然还挺聊得来。后来大卫转手了巴黎咖啡,老周也外派去了德国,大家渐渐断了联系。
谁知有缘千里又相会——大卫后来在2014年又开了现在这家红酒吧La Cave(法语“地下酒窖”的意思),老朋友们重新找到了聊天休息的“据点”。老周恰好也在那段时间回国,听一位朋友说有家新开的红酒吧很有意思,于是就去光顾,这才发现居然是大卫。
还有一个开面包车的师傅“黑娃儿”,早在2005年就跟大卫认识了,俩人也居然这么多年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大卫还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很多外国朋友,让这个本地小伙子走上了“国际化小面包车”的运营道路。
感叹成都的国际化
想让孩子学好汉语
——身为本地老外,大卫也在这12年的成都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比这些年来在蓉外国人的变化:“10年前,来成都的老外以留学生、领事馆官员和飞机修理师等为主,他们来成都的动力是对这里的文化感兴趣,来之前多半都先学了一些中文。但是现在,成都已经变成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大都市,外派工作、创业经商、留学旅游等各行各业的都有,很多老外甚至不需要会中文,也照样生活得方便舒适。”
他举了个例子说,“几天前我店里来了个法国年轻人,他是来成都做甜点的。以前他们多半只能靠自己开店,但是现在,高级的法式甜品店成都有好几家,现成的工作岗位提供给他们,多好!”
上个月,他还认识了三个留学生,心想他们肯定是来学习中文的,结果一问,人家一句中文不会,是来成都学习物理的。大卫感慨道:“现在成都变了,经济、科技、工程、生物……各种吸引力,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吸引他们了。”不久前他遇到成都一所法国国际学校的校长时,大卫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是自己高中学校的校长!
他甚至不知不觉站在了本地人的立场上,“挑剔”起了其他不够“接地气”的老外们。“我认识一个家伙,来中国两年了居然没吃过一次中国菜,说自己不喜欢吃。这家伙工资很高,成天在五星级酒店里吃饭。我就纳闷了,你都没吃过,怎么有资格说中国菜不好吃呢?”
大卫一家原来住在宽窄巷子附近,最近搬到了城南,离铁像寺和锦城湖公园不远。他说主要是为了方便孩子读书。“在中国学校读书,会写汉字很重要。”大卫说,“即使孩子将来去了法国,他也要会说汉语、写汉字。”
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两岁的Aleksander不仅会说法语、普通话和一点点的英语,还会说四川话。大卫特意给他和他的混血小朋友们也做了一批可爱的“本地小混血”T恤。采访快结束时,孩子奶声奶气地喊妈妈:“吃饭喽!”雅岚用四川话说:“还早多嘛……”
壹
成都商报:为什么会制作这样一款T恤?
大卫:原因一目了然嘛,这些问题都是我平时被本地人问得最多的几个,干脆一起把答案写出来“标明”,大家就省事了嘛——开玩笑的,我就是觉得好耍,偶尔穿一穿,逗乐一下就行。
贰
成都商报:有些老外会根据情况假装听不懂中文,你呢?
大卫:我偶尔也会,当我遇到推销东西的人时,问我要不要坐摩的,或者给我推销健身卡什么的时候,我就假装听不懂。但是遇到交警我不敢,现在有好些交警英语不错,有一次我骑电瓶车去宽窄巷子,被一个交警拦了,他英语说得之流利!
叁
成都商报:你这个文化衫出来后,在成都老外的圈子里受欢迎不?
大卫:受欢迎惨了!因为我这件主要是针对法国人写的,说法国没那么浪漫。然后现在其他国家的朋友,打算针对不同国家的特色进行细节上的调整,陆续推出新的系列,比如“美国没那么开放”“德国没那么严肃”“英国菜没那么难吃”之类的。我觉得中国人和外国人初识时的刻板印象,是时候随着成都日益国际化的步伐,一点点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