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机场修到家门口 28岁村支书有个“城市梦”

2017年05月04日 05:35:16 来源:华西都市报
记者梁波田雪皎 编辑:覃贻花

 

  带领全村种草莓 梦想路上迎“身份”转换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戢静艳喜欢把生活记录在手机里。说起种草莓经历,她掏出手机,翻出照片,滔滔不绝。

  为何种草莓?戢静艳有两个理由:“我自己爱吃。还有就是当时附近村镇都在种,瓦厂村已经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不过,由于技术和规模限制,在草池镇,瓦厂村草莓没有多少名气。

  要想在草池镇,甚至简阳市草莓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规模要上去,质量也要上去。那么,该如何说服村里人一起种草莓呢?

  作为半脱产村支书,加上年纪轻,在村里老人们面前说话,确实不那么够分量。思来想去,戢静艳决定用自己作“示范”,在村里租了12亩地,带头种起草莓。

  戢静艳说,村里种草莓的村民不少,可缺乏先进种植技术和稳定销售渠道,看不到“钱景”。于是,戢静艳请来专家,对原有草莓进行更新换代。同时,成立了瓦厂草莓合作社,与北京的一家企业签订定点供货协议。一年多时间过去,瓦厂村草莓种植面积达168亩。

  就在这时,成都天府新机场落户简阳的消息传来。虽然,机场规划建设的红线划在哪里?戢静艳和村民不清楚。但简阳即将交由成都代管的消息,却在村民中悄然传开。

  果不其然,2016年5月16日,四川省政府网公布川府函〔2016〕90号文披露重磅信息: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

  这次转变,从宏观层面讲,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有着很大关系。但对于正走在“草莓经济”路上的戢静艳和瓦厂村民,的确有点不舍。

  “毕竟,这是我们瓦厂村人自己找到的致富路。”戢静艳说,那时,她已从专家口中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农业供给侧改革。同时,随着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瓦厂草莓在简阳也有了“一席之地”。当然,村民通过种草莓,“钱包”鼓起来才是硬道理:时至2016年春,冬草莓采摘结束,全村168亩草莓收益达200多万元。

  划归成都高新区 村庄将变成“空港新城”

  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

  戢静艳所在瓦厂村,有二分之一被划进了机场建设范围之内。戢静艳的工作重心,从草莓种植园转到配合机场建设。戢静艳说,从那个时间起,作为村支书的她从半脱产变为全脱产,从早九晚五变成了早六晚十。

  时间来到2017年3月31日,戢静艳接到开会通知:去成都高新区金融国际会议中心开会。走进国际会议中心,戢静艳被高新区的“高大上”震撼。在会上,她再次得知一个重磅消息:包括草池镇在内,简阳原有的12个乡镇,划归成都高新区管辖。

  回到村里,戢静艳给村民们作了一番非常“接地气”的讲解:高新区是谁?高新区不仅有钱,还有实力和人才。钱,银行给高新区授信9000亿元。实力,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高新区是四川高精尖人才聚集地。“也就是说,从现在起,瓦厂村已经叫成都市高新区草池镇瓦厂村。”

  从资阳划归成都,瓦厂村人已经感受到了“红利”:社保领取标准,从划归前700元涨至1400多元。失业保险金,每月900多元,可申领两年时间。“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村里人都非常配合。”戢静艳说。

  走在机场建设的工地上,工程车驶过,扬起的沙尘,不时将戢静艳淹没。尘土散去,戢静艳猛甩几下脑袋,短发上的尘土,随之掉落。

  “从简阳市到高新区,对瓦厂村来说,肯定是一次难得新机遇。不过,我现在最大苦恼是,学到用时方恨少。”戢静艳说,她脑子里又有了两个新名词:空港经济和空港新城。

  前者,是经济学名词,戢静艳渴求一场颠覆式的“充电”。毕竟,她还得带领村民,再寻致富路。“如果我都懂不起,我怎么去寻路。”

  后者,戢静艳却很懂。空港新城,意味着未来的瓦厂村,“不再是乡坝头,将变成一座城。”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梁波田雪皎摄影报道

首页 上一页 [1]  [2]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