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浅丘“种”出财富 乐至柠檬大王年入500万

2017年05月15日 05:40:58 来源:华西都市报
记者田雪皎 编辑:覃贻花

乐至县城开窗见绿。

乐至县川中丘陵区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

  5月14日早上9点,资阳市乐至县双河场乡52岁的李大强又走进了柠檬林,修枝、除草,他欣喜地说:“今年是个好收成。10月,柠檬就能丰收了。”种植柠檬树,是乐至县林业提档升级带来的项目。光去年一年,“柠檬大王”李大强的收入就超过500万元。

  1989年,我省首次启动“绿化全川”行动,乐至大面积开展人工造林,从前的“石头城”变成了如今的“绿色城”。

  时隔27年,2016年8月,我省重启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人工林质量提升成为重点。成安渝高速即将全线开通,地处川中、离成都一小时车程的乐至备受关注,这里有川中最早的人工柏木林区,曾是川中植树造林典范。伴随全省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乐至正规划10万亩林业科技示范园,再造一片“人工绿海”。这一次,乐至将再探一条平衡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人工造林新路。

  “石头城”变绿

  老县长带头,乐至成造林典范

  乐至县地处涪江与沱江的分水岭岭脊,是川中丘陵的“龟背”。过去因缺水少树,水土流失严重,被人戏称“石头城”。

  上世纪80年代,王隆瑛担任乐至县县长时,县城的浅丘覆盖着一层红土,连续晴日下,山丘上灰尘腾起,像一座座“火焰山”,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超过80%。年过八旬的老县长王隆瑛回忆,当时老百姓家里吃饭用石桌子,学校上课也用石桌子、石板凳,县内难以找到一根木扁担,老百姓戏称乐至县回到了“石器时代”。

  “草根都被农民挖走当柴烧了,更别说找到一棵树。”王隆瑛说,到森林覆盖率仅1%的乐至主政,省委主要领导说,“能把红苕煮熟,就是立了大功。”

  1981年,乐至开始尝试造林,王隆瑛带头上山。“我打着光脚,戴着斗笠,一干就是一天。”王隆瑛说,当时要让新植的树活下来,十分困难。

  1986年左右,在他带领下,乐至人轰轰烈烈开展起大育苗、大造林活动。因为发现了一种能快速成活、具有固土作用的柏木,乐至县当年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乐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杨雪说,通过长防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等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3500多个光秃秃的山头终于穿上了“绿衣”,乐至县有了第一片森林。1989年,乐至县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号召向乐至学习。

  2014年,一家电视台来乐至拍摄一组荒山镜头。“找了几天,都没有找到,最后才去外地取景。”乐至县一名宣传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统计,乐至森林覆盖率从1975年的1.37%上升到了现在的43%,森林面积从1975年的9.11万亩达到了现在的88.2万亩,林木蓄积从1975年的13.46万立方米上升到了现在的230万立方米。

  如今,满山披绿叠翠的乐至成了有名的“天然氧吧”,“绿色乐至”也成了乐至的一张响亮名片。

  穷得响叮当

  守着满山柏木林,却没富起来

  乐至县双河场乡村民李大强,上世纪80年代曾参与造林。房前屋后的柏木林,许多树都是他当年亲手所栽。“绿化是好了,但是没有产生多大经济效益。”李大强面对这房前屋后的柏木林,内心复杂。

  李大强曾想过砍树卖钱,但是种下的柏木生长十分缓慢,而且林业政策规定,他自己种下的树都不能进行商业砍伐。

  乐至县林业局造林股股长杨天兴也坦言,30多年过去了,当初种植的绿化林木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成为了如今的低效林。由于栽种时树种单一、密度过高、群落结构简单,这些树木生长不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也较差,对森林病虫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也很弱,“如果仅靠自然生长,甚至还可能发生逆向演替和恶性生态循环。”

  乐至并不是孤例。据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的数据,我国人工林面积0.62亿公顷,居世界首位,但由于纯林、结构简单、过密、过稀或不适生等原因,形成了大面积的低效林。四川省人工林面积480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5.6%,其中70%分布在丘区,抚育和改造难度大。

 [1]  [2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