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与产业良性互动 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在成都蒲江县,目前规模种植的优质茶叶、柑橘、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面积约50万亩。尽管发展的是传统产业,但在这里却走出了新路子。
蒲江县城中心,一个占地50亩的电子商务产业园,正是为电商创业者打造的创业孵化园区。入驻这里的本地网商、大学生、创业青年可以享受到低成本的办公用房、网络通信、培训、仓储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创业者们还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两年免费的创客公寓。
余红栋的电商团队就在这里被成功孵化。2016年8月,来自杭州的余红栋和小伙伴们来到蒲江创业,做起了水果电商。余红栋说:“我们就是看中了这里的资源,不仅水果丰富,而且包装、物流等各种配套也很完善。”
除了蒲江的丑柑和猕猴桃,他们也在网店上销售来自缅甸、云南、越南的热带水果。“这里的电商供应链很完善。”余红栋说。
同样在这个电商产业园里,成都清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在网上开水果店铺,打造知名品牌,去年该公司的线上营业额达到了1500万元。
随着农村电商各环节在这里不断完善,目前园区内已经吸引入驻电商主体113家,实现农产品线上订购和线下物流配送一条龙服务,2016年园区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3亿元。
“随着农村电商产业集聚,朝着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正不断促进蒲江农产品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如此,随着“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更催生着现代农业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互动,“互联网+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新型商业模式飞速发展。
目前,成都金堂县、崇州市、温江区、都江堰市、彭州市等地,纷纷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优势, 通过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加快引导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线上线下联动,打造差异化地方特色品牌,积极探索“接二连三、一三互动”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先导区。
C
协力精准扶贫 成为农民增收的“催化器”
当前,农产品电商正成为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龙泉驿区柏合镇长松村,作为成都第一批农村电子商务试点村,该村应用“农业+互联网”技术,已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并与大型卖场、电商等企业合作,实行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模式。
“我们这里的水蜜桃已经形成了独立的‘长松’品牌,在产品议价方面也有了发言权。”据该村相关负责人透露,去年长松村水蜜桃线上销售占比达到总销售量的50%,电商价格相比传统销售渠道每斤平均提高1-2元,全村水蜜桃销售总收入达到3200万元,增收20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多个村社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对此,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动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等自建电商平台或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产品销售,利用互联网平台,快速建立特色品牌,有效提升了产品价格、拓展了销售渠道,从而发挥“互联网”与产业、产品联动融合助推农户增收的功能。
不过,要借助农村电商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对于缺钱缺力缺技术的贫困户来说,难度不小。为了实现农村精准扶贫,成都正积极培育农业农村电商扶贫主体,搭建“城市消费者”与“农村贫困户”互动帮扶电子商务平台,真正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在金堂县四川寻农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企业搭建起的“寻农集·远山结亲”电商平台,就是通过精准录入每一户贫困户生产、需求信息,在不改变农户的生产现状下,建立生态农产品溯源体系,既让农村家庭足不出户就解决产品销售和价格对称难题,又让城市消费者购买到了放心生态农产品。
据悉,去年该企业签约农户达到3000余户,帮助销售农产品1200万元,贫困农户年均收入提高2000元以上。
D
引育双向结合 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在成都广袤的农村,如今农业农村电商正悄然成为农村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成为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创新创业。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通过“引智工程”吸引了不少博士青年在此发展项目;金堂县三溪镇三河社区,培训带动本土微商400余人从事当地脐橙销售;郫都区安靖镇土地村,农村电商就业人数达到3000余人;彭州市小鱼洞镇中坝村,则依托度假产业帮助村民建网站60个、成功培育网商30人……
据悉,目前成都各区(市)县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基地)逾10个。“我们就是要通过加快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培训培养等,按照内育外引的思路,吸附大批专业人才和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投身到互联网创业,为我市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成都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