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改革
2198人种1.5万亩果木
土地流转“生意经”带富全村人
“村民都住小洋房,到处干干净净也有花园,不比城里差……”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省党代会代表、成都市蒲江县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讲起家乡简直停不下来,难掩自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分组讨论现场,她的发言引起全场瞩目。
十届省委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两河村的发展实践,就是这种要求的最好注脚。从10年前,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到如今村里有无数“百万元户”,两河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把日子真正过“巴适”了。草莓、猕猴桃和柑橘,这些平常农作物带出了不平常新生活。“本来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了优质杂柑、猕猴桃和草莓四五千亩,从2013年开始又陆续从临村流转回土地1万亩,”姚庆英说,两河村的农产品品质好、口碑好、价钱好,长期销往北上广,有的还远销俄罗斯,“今年12月份才上市的柑橘,现在已经在接订单了。”
姚庆英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高品质水果的保障来自种植技术,比如耕地质量提升、生物防控、有机质循环养地利用、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等。报告中说要“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和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姚庆英从中得到鼓舞。
两河村成立有果品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2198人,“年收入上百万的家庭很多,最少的家庭也能年收入十几万,”姚庆英说。2012年两河村通过上级补助和群众自筹建起385户集中居住区,家家都有小洋楼住。两河村的土地流转“生意经”是我省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缩影。过去4年间我省土地流转率整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流转面积增加780万亩左右,土地流转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300多项社区证明缩减成15项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里的创新经验
5月27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继续进行分组讨论,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簧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竟然唱起了歌,“‘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欢迎大家到玉林街道,到簧门街社区”。
申民辉有广邀朋友的底气,簧门街社区是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社区注册志愿者约1500名,志愿者队伍13支,服务社区的公益组织和各类机构有38个。”申民辉如数家珍。
十届省委工作报告中说的“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城乡形态”,他从中找到动力,“我们就是要以报告精神为指导,创新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
作为全国首批便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社区,申民辉说簧门街社区搭建起了“簧门对家门”综合便民服务平台,APP里面有生活服务、物业服务,以及政务服务等板块,几乎涵盖了所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包括看病、养老、缴费、旅游、购物、政务咨询等。以维修服务为例,包括了电路、电冰箱、电视机、水管、空调、燃气灶、房屋维修、手机等各种家用电器的维修项目;社区与郊县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对接,供给居民的蔬菜从田间直接送到小区家门口,质优价廉。
十届省委工作报告中说,展望未来发展,我们要用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凝聚奋进力量,“和谐,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需求,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族团结和睦,充分彰显四川安居乐业之幸、政通人和之福,让人们日子美、心气顺,生活越来越安逸。”“日子美、心气顺,生活越来越安逸”几句话,被申民辉念叨了无数遍,“说得太好了,接地气。”申民辉觉得,生活要越来越安逸,得见微知著。“拿社区证明来说,过去我们社区可以开具的证明有300多项,比如‘证明我妈是我妈’这种尴尬的证明,”他提了提嗓子,继续讲:“现在,能开的证明只有15项,大量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