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养殖场+一片柑橘林 遂宁橙汁享誉北上广深

2017年06月13日 05:31:04 来源:华西都市报
记者周洪攀 编辑:覃贻花

磨溪柑橘种植基地。

  6月7日上午,遂宁果品龙头企业可士可果业公司董事长张兴菊,再次来到船山区唐家乡东山村,去看一看林地里柑橘的长势。山坡上,成片的柑橘林已挂上果实;山脚下,家家户户修起了小洋楼,村里还办起了康养产业。张兴菊不免有些感慨:几年前,东山村村民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与自己一起种植柑橘,如今已享受到了农业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回乡村民也在家门口当起了产业工人。

  曾经,传统种植业的低利润,让农村青壮小伙放弃了土地,选择外出打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土地撂荒现象就显得犹为突出。看到这一幕,张兴菊决定把老百姓手里的撂荒土地集中起来,大面积栽种果树。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再对果品进行深加工,“撂荒土地里,同样能长出‘金果果’。”

  一个想法

  发展循环经济 养殖场催生柑橘产业

  张兴菊最早到遂宁时,就是想在养猪方面做出成就,希望成为畜牧养殖行业的龙头。

  2004年,遂宁大规模进行招商引资,张兴菊从重庆到遂宁市射洪县投资修建了占地80亩的大型养殖场。“养殖场次年产商品仔猪达1.2万头,出栏优质商品肉猪3000头。”张兴菊说,她随后又将养殖业延伸到遂宁的三县两区,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提高农民养猪积极性,帮助农民稳定增收。

  在唐家乡东山村建养猪场时,生猪排泄物的处理却让张兴菊头痛。“当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张兴菊说,虽然养猪业让她收获了成功,但是成山的粪便却时常会流向低洼地。“遇到下雨,没有及时运走的猪粪被冲进了河里。”就在张兴菊为处理猪场内的排泄物而头痛时,遂宁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何配合新农村建设做到清洁生产?张兴菊就想养殖和种植结合,形成循环经济链式种养殖,也即生态农业。她通过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了解到,遂宁恰好处在长江上中游柑橘带上,适合种植柑橘。通过一番细致的考察和计划后,她决定打造柑橘产业。

  “用发酵的猪粪浇灌果树,不但处理了生猪的粪便,而且果树上的果品绿色无污染。”张兴菊说,她于2007年成立了可士可果业公司。通过中国柑橘研究所和四川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张兴菊理出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产业链”的思路,并在发展中注重品牌培育打造。正是张兴菊就如何处理粪便的想法,让她拥有了全国单一业主最大甜橙基地企业。

林下养鸡。

  一片橘林

  农民土地入股贫困村变康居新村

  如今的唐家乡东山村,不但山坡上果树成荫,低矮的土坯房也变成了小洋楼,在村里规划的康养产业区域,还建起了小别墅。“把农村的闲散土地利用起来,只要思路正确,同样大有可为。”唐家乡党委书记谯强说起东山村的变化,认为是放活了土地的经营权。

  谯强说,唐家乡东山村过去比较贫困,农民手里也没有多余的闲钱。而种植大户手里有资金,他们最需要的是大面积的土地。“相互间的需求,让农户和种植大户走到了一起。”村里人将土地集中到一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而种植大户则出资金、出技术、出销售渠道。如今,东山村基本形成“坡地四季果园、坝地绿色菜园、旅游农家乐园、村庄美好家园”的东山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康居新村。

  而让谯强可喜的是,东山村在种植大户的带领下,发展机械化农业,吸引有技术的农民回农村创业,“在家门口打工,收入不比城里打工低。”谯强说,目前,当地已有10%的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农村,相信随着当地康养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会有更多的农民回到农村创业。

  东山村的变化是土地流转的缩影,张兴菊的可士可果业种植触角伸到了遂宁三县两区,柑橘果园基地已发展到3.47万亩。随着可士可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基地周边又发展了柑橘果园15万亩、猕猴桃果园5万亩,并建有柑橘和猕猴桃两个脱毒良种繁育基地,年育苗能力达500万株。内江、资阳、南充、自贡等地的农民,专门到公司购买柑橘种苗。

 [1]  [2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