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嘎山子梅村 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只有5米(图)

2017年06月16日 15:07:12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肖姗姗 编辑:邱令璐

 

  二

  贡嘎山的“精灵”

  志愿者们镜头里的野生动物,其神态让人忍俊不禁:岩羊的呆萌,鬣羚的木讷,水鹿的警惕……

  志愿者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观测动物。包括安红外相机、自身相机拍摄、上山目测等。在子梅,看到动物是很平常的事情,除了岩羊,还有体型似马的水鹿、毛冠鹿、鬣羚;再小点的,黄鼠狼、旱獭、黄喉貂、高原兔、豹猫,还有鲁迅先生笔下,闰土一心想要叉到的“猹”。它们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当地人习以为常地与它们擦肩而过,但邹滔清楚地知道它们的价值,于是,他和村支书贡布一起,在保护区安装红外相机,对它们进行监测。“先是要选择地方安装,比如这个地方只有一条路,动物都会经过。或者那里有一个水源,动物都会到这来喝水,那么这些就是最佳监测地。”

  几年下来,能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也越来越多。以往,小型的高原兔、岩羊要多些,现在能经常拍到大型野生动物,比如鬣羚、水鹿等。“我最多的时候看到最大的一群岩羊,300多只,最近的一只距离只有10多米。而在今年5月份拍的一张照片里,岩羊有200多头。”

  今年端午节,邹滔从成都到子梅村待了四天,每天晚上10点钟左右,他都要到村里的青稞地去看望“老朋友”。黑暗里动物的眼睛在闪闪发光。“我看到一头水鹿在那里安静地吃着青稞,所有的人很兴奋,默默地欣赏着,它突然转过头来,一动不动,就那样与人四目相对,眼神闪闪发亮,如夜空的星星。”

  而在电筒的光照下,30米开外,动物们很安详,不慌不忙的进食,慢慢地靠近,人距动物只有10米的时候,动物们停止了进食,眼神非常警惕。“这个时候,不能再贸然靠近了,要试着试着地,最不怕人类的是豹猫,靠得最近的距离是5米多。”邹滔说。

  志愿者的相机里,贡嘎山的动物们姿态迥异:岩羊萌萌地歪着头翘着尾,眼神忽闪着;机智的水鹿在镜头里东张西望,一片树叶的落下,似乎都能让它们撒腿就跑;豹猫空有一脸豹子的外表,小巧玲珑的身躯一下子就出卖了它其实只会对老鼠凶神恶煞;颜值最高的,当属可爱的高原兔,它竖立的耳朵、水汪汪的大眼睛、发亮的毛色,关键是,它还在镜头下专心执着地伸着懒腰……

  

  与虫子也要和谐相处的村民

  7年里,邹滔见证了子梅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见证了这里的发展。村民们一日三餐除了吃糌粑和酥油茶,也做馒头、蒸包子、吃川菜……不亦乐乎。

  去年村子接入了国家电网,这些年来,村民居住的房子也变成了有多个房间的现代化藏式民宿。随着生态游的兴起,也为村民们带来了旅游收入。

  邹滔记忆更深刻的是这里村民朴素的、发自内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夏天来了,子梅村的晚上每天几乎都会下雨,清晨醒来,看到贡布妻子珠珠在院子里俯身弯腰,捡东西放在筐里。”邹滔好奇地问在干什么。这位朴实的藏族妇女说:“我在捡蚯蚓。”细心一看,贡布家院子的土坝子上,果然蠕动着雨后被冲刷出的蚯蚓。“太阳就要出来了,如果我不捡,它们就会被晒死”珠珠把捡到的蚯蚓又一条条放进草里。7年来,每年夏天珠珠都会做这项“工作”。“蚯蚓也是我们大山里的生命,也是我们生态环境的伙伴。”珠珠说。

  每年七八月,山上出松茸的季节,珠珠会去采摘松茸,收获好的时候,早上7点出去,中午1点归来,她能有满满一大盆的松茸,足足二三十斤。站在洗手台前,她将松茸一朵朵拿出来清理,她会把松茸的杆用手撕开,横着撕一下,竖着撕一下,最初,志愿者们好奇地问:“撕了干吗?不影响卖相吗?”珠珠回答:“我看有没有虫。”“有虫你就抖掉嘛,不就可以吃了?”珠珠停下来,拿起松茸送到眼前,很认真地说:“你看,如果我抖掉,它们就饿死了。”原来,她发现有虫的松茸,品相再好,她都不会要,会将它们放回草丛,因为那样,虫子就可以继续吃这朵松茸,存活下去。

  珍惜环境、珍爱生命,是如今珠珠这样普普通通村民的日常。所以,在如今的贡嘎,尤其是子梅村,人与动物,前所未有地和谐。邹滔透露,在子梅村,大型动物,比如岩羊、毛冠鹿或者鬣羚,在村子周围仅仅10公里的地方就能看到;而就在村民房子外50米,甚至就在房子外,豹猫、黄鼠狼、狗獾、猪獾都时常出没,三五成群的鬣羚,随时与人偶遇相望。

  不过,村民也有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步行客走进子梅村,在带来收入的同时,也有少数不自觉的游客把垃圾留下了,日积月累,就有不少。从乡上到子梅村还有7公里的山路没有通车,他们把垃圾带出山也很吃力。“希望游客们能更爱护环境。”邹滔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