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 超3000万网友在线围观(图)

2017年06月19日 05:25:43 来源:成都商报
记者:谢礼恒 编辑:王晓勇

  薪火相传 2000余件非遗作品现场登记授权

  ■关键词:传承、创新

  在本届非遗节上,文化部“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首次集中进行成果检验,首次举办非遗项目授权洽谈活动。 57家研培参与高校和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680余件(套)作品,首次集中接受公众检阅。该计划由文化部和教育部共同实施,借力高校、企业和有关单位,帮助传统工艺的持有者、从业者获得学术等资源支持,帮助其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本土品牌,拓展销售市场,培养传承人群,扩大就业范围。

  在本届非遗节首次开展的非遗作品授权展上,现场登记授权2000余件,成功签约500万元,授权意向签约1400万元。

  文化惠民 展演活动覆盖我市35%的社区

  ■关键词:家门口、近距离

  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遵循“走进生活、活态活力”理念的本届非遗节,让非遗走进了街道、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市民的生活。

  9天时间里,除主会场——非遗博览园的各项展演活动外,成华区、武侯区、高新区、新都区、金堂县、大邑县、彭州市、邛崃市、都江堰市9大分会场同步开启非遗主题的狂欢盛宴,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40支演出队伍和来自13个国家的16支演出队伍,足迹遍布全市22个区(市)县的326个社区,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蜀绣、剪纸、棕编等非遗的传承人,近距离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据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节期间,进社区展演活动覆盖了成都市35%的社区,非遗节结束之后,这项活动仍将保留,并且以本地的文化表演为主。据统计,非遗节期间,主会场——非遗博览园开门迎客近30万人次,300多万游客和群众参与了主会场、分会场以及社区开展的各项节会活动,3000多万人次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观看、收听了本届非遗节盛况。

  新生代 传统工艺竞技 昨日颁奖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新生代传统工艺竞技活动,经过八天努力,昨天终于落下帷幕。昨天,在非遗园进行的颁奖仪式上,第六届非遗节成都市执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成都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立志表示,这是非遗节诞生10年来,“我们第一次在竞技的舞台相聚。”

  竞技活动决出新生代工匠之星60组62人、新生代手艺之星89人、新生代传承之星88组89人、最佳新人奖60人。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八天时间里,传统工艺竞技活动现场始终人流如织。304名新生代传承人,完成了传统织造、盆景制作等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分组竞技,前来参观和互动的观众达20万人次。线上作品展及投票活动也异常火热:浏览量突破300万,投票总数突破800万。

  四川省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秘书长郭桂玲昨天作为评委代表致辞,“我们欣慰地发现,新生代传承人们实力不俗。”她说。

  成都市文化馆馆长王健表示,本次竞技活动的圆满进行和广泛良好的影响,将会为以后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经验支持,同时,这也是一次对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生动实践。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报道

  原标题:非遗 非常安逸

首页 上一页 [1]  [2]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