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抬升30厘米——500岁“深山故宫”9年大修记

2017年07月14日 14:54:31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吴晓铃 编辑:邱令璐

  翼角套兽。平武县文管所供图

  报恩寺转轮经藏。平武县文管所供图

  沈信芝重塑的哼哈二将之一。  平武县文管所供图

  维修人员将主体建筑损坏的脊饰、瓦件按原样重新编号修复。本报记者 尹钢 摄

  正脊上的辟邪吉祥物。  本报记者尹钢 摄

  近日,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壁画专家再次前往绵阳平武报恩寺。这座以2000多平方米珍贵明代壁画闻名全国的古寺,目前已完成壁画和彩绘的数字化勘查测绘。专家们此行,就报恩寺即将展开的第三期维修工程——壁画与彩绘修复,进行了长达3天的严谨研讨。

  平武报恩寺,1440年(明正统五年)开建,历时20年完工。作为保存完整的明代宫殿式寺庙建筑,它在1996年就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报恩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这座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寺,由此迎来建成后的首次大修。

  历经9年“修旧如旧”,报恩寺主体建筑又恢复了往日古朴庄严的气派。□本报记者 吴晓铃

  A

  古刹有六绝被誉“深山故宫”

  面积近 2.5公顷的报恩寺,坐落在平武县城东北角。阳光明媚的夏日,古刹的碧色琉璃瓦在太阳照射下熠熠生辉;有风拂来,悬挂于翘角飞檐下的风铃,送出悦耳的铃声。3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万佛阁等层层佛殿,整座古寺布局严谨、宏伟壮观。

  9年以前,报恩寺却没有现在的“神采奕奕”。

  在地震中,报恩寺的主体建筑出现墙体裂缝、屋面琉璃构件损坏、塑像部分开裂掉落等灾害。平武县文管所所长苏洪礼介绍,“在2008年以前,报恩寺500多年来从未大修,木质构件糟朽程度如何,文物部门并不清楚。2000年以后,报恩寺就开始做维修方案对寺院进行全面‘体检’。地震之后,国家文物局很快启动了报恩寺的全面修复。”

  报恩寺为人津津乐道之处在于,寺院山门前的广场、经幢、两侧的八字琉璃墙以及寺内金水桥等建筑形态,均和北京故宫相似,总体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也和故宫一脉相承,被当地人称为“深山故宫”。

  在报恩寺碑亭的《敕修大报恩寺碑铭》中可以看到,报恩寺,是明代的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在朝廷赐祖上大藏经书后因“古遗藏经无处收贮”,才奏请朝廷拟修寺庙一座。王玺曾亲眼目睹了北京紫禁城的金碧辉煌,于是,他专门从北京重金请了20个曾参与修建紫禁城的工匠来川,又在平武当地广招能工巧匠,这座家庙性质的寺院,被他悄悄修成了一座“小故宫”。

  苏洪礼说,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王玺究竟为何要冒着杀头风险修建一座“小故宫”,已不得而知。但这种“以下犯上”的举动,曾惊动朝廷。在他舌灿莲花一番解释之后,明英宗朱祁镇竟然网开一面,在《敕修大报恩寺碑铭》中的圣旨这样写道:“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

  以报恩之名修建的寺院,王玺和他的儿子王鉴前后花了20年时间精心营造。苏洪礼说,报恩寺有“六绝”:媲美北京法海寺的彩绘壁画,全国唯一还能转动的明代转轮经藏,整木木雕的千手观音像,样式繁多的斗拱,有近万条龙装饰,以及建筑全部采用金丝楠木等,它们共同汇成明代建筑之精美的真实写照。“即使在故宫,金丝楠木也只使用在木柱等主体结构上。寺中无处不在的斗拱,比故宫的斗拱样式还要多。”

 [1]  [2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