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张大千!“打捞”川博鲜为人知的镇馆之宝

2017年05月05日 07:41:53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吴晓铃 编辑:覃贻花

  摇钱树、画像砖、张大千敦煌临摹画、玉大带……言及四川第一大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宝贝似乎就只有这些。鲜为人知的是,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多达3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就有1400余件。

  为让博物馆展陈更加立体生动,4月底,四川博物院启动了馆藏文物基本信息完善工作。在首批国家一级文物的整理中,一大批重量级“国宝”以更为丰富生动的面貌示人。它们涉及青铜器、石刻、书画等门类,其中绝大部分藏于库房从未公开展出。今年10月底,1400余件一级文物的信息整理将全部结束。随着更丰富、更权威的资料汇集,这批并不适合经常展出的镇馆之宝,未来有望通过高科技手段,让公众得以“触摸”。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记者提前为读者打探。□本报记者 吴晓铃

  一

  书画藏奇珍

  在四川博物院的馆藏中,书画类文物堪称最大宝库。其中除了公众熟悉的张大千作品外,更有从未公开展出或甚少展出的珍品。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主任彭代群介绍,这次川博文物信息整理工程的缘起,其实就在于川博拥有超过6704件/套书画作品需要整理出详尽资料。“唐代,长安和外地画家随唐玄宗避乱入川;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涌入大量书画名家。他们给四川留下难以计数的书法绘画作品。这些作品都有哪些题跋和款识?是否流传有序?需要文物保管人员做大量识读、研究。”

《大唐三藏圣教序》拓本。

  北宋时所拓的怀仁和尚集《大唐三藏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就是川博诸多国宝中从未公开展出、也极少有人认识到价值的一件。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研究员胡蔚介绍,《圣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译佛经撰写的序文。由于唐太宗非常喜爱王羲之的书法,竟然想到了让王羲之来“写”的主意。然而,东晋的书法家怎能穿越至唐朝?唐太宗由此想到了从他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中去集字成篇。为了完成这件作品,王羲之的后裔、唐代的怀仁和尚,奉命从内府珍藏的王羲之墨宝中苦心集字、刻意摹写。从公元648年至672年,共花了24年才大功告成。其间,有的字因为宫廷所藏的王羲之真迹中没有,朝廷还张榜布告以一两黄金一字的价格重金收购。

  《圣教序》虽然集字而成,却并非简单拼凑,而是怀仁和尚在集字之后反复摹写,最终融会贯通,才有了看上去好似王羲之一气呵成的行草篇章。胡蔚说,《圣教序》真迹因年代久远早已不存于世,但断裂成两截的原碑以及历代碑拓却保留了下来。四川博物院的这件北宋碑拓,在书法史、文献学和碑版学上均有弥足珍贵的价值。更难得的是,川博的这件《圣教序》拓本,流传有序,曾为郑板桥旧藏。打开《圣教序》,可以清晰地看到郑板桥“燮何力之有焉”等4枚印章和4页题跋以及文化名人谢无量等人的题跋痕迹。“所以,它绝对担得起镇馆之宝的美誉。”

赵佶《腊梅双禽图》。

  此外,很少公开展陈的宋徽宗赵佶的《腊梅双禽图》,也是川博馆藏珍品。

  言及宋徽宗,很多人只知他自创“瘦金体”,并有著名的《芙蓉锦鸡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实际上,川博馆藏的这件《腊梅双禽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图绘腊梅一枝穿插于柏枝间,两只山雀一前一后顾盼有情地鸣于枝头。这幅作品右下角款署“御笔”及“天下一人”,在“御笔”二字上钤朱文“御书”印。左下角钤有清代著名书画鉴赏家于腾的“于腾私印”。该画经启功、谢稚柳等名家先后4次进行鉴定,最终确认为宋徽宗真迹。而此番整理,工作人员还将画上款识全部识读。

 [1]  [2]  [3]  [4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