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涧敲冰”古琴 。
记者手记
资料“整理”出传世名琴
完善馆藏文物信息与公众有何关系?过去,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在库房没损坏,观众进馆能看到文物,基本就算大功告成。不过近年来,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日益受到重视,深入发掘文物价值,更迫在眉睫。而完善信息的过程,也是文物价值显现的过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川博曾抢救性收藏了几十把古琴。其中,一把名为“石涧敲冰”的古琴,先被认为是北宋古琴,直到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将其定为一级文物,年代:唐。但这把古琴背后是否还有故事?通过这次的信息整理,研究人员发现,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古琴专家郑珉中曾专赴川博看琴。又过了10多年,郑先生通过琴身上“玉泉”印章的篆文章法和大小,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耶律楚材大字诗卷中的印章对比,得出了“石涧敲冰”古琴曾为耶律楚材收藏的结论,从此为这把古琴身世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川博典藏部民俗组保管员郭建感叹,如果没有这些资料整理,在展出“石涧敲冰”时,呈现给公众的可能只有古琴的工艺。但有了这些信息,公众可以了解更丰富的信息:当年正是这把古琴的主人耶律楚材向成吉思汗建议,才减少了对汉人的杀戮。这位品性高洁的重臣,去世后的遗产“惟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据悉,川博在首批一级文物的信息整理工作结束之后,将持续对所有馆藏文物的信息进行全面整理。届时,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将让公众在博物馆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