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张大千!“打捞”川博鲜为人知的镇馆之宝

2017年05月05日 07:41:53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吴晓铃 编辑:覃贻花

  

  青铜多重器

  四川博物院典藏部副研究员张丽华说,早期的巴蜀青铜器以三星堆、彭州竹瓦街等地出土的文物为代表。三星堆的青铜器广为人知,但彭州竹瓦街出土的青铜器,公众便不那么熟悉。其实,其中不乏极可能为古代蜀王所有之物。

  “竹瓦街出土的青铜器有罍、尊、觯、戈等很多品种,铸造精巧、纹饰华美,件件堪称国之重器。”张丽华说。

  1959年冬,成灌铁路在修至彭州竹瓦街时,挖到了一个大陶缸。“缸里放了21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1980年,一个更大的惊喜出现了。当地人在取砖瓦土时,再度发现了一个盛放铜器的大陶缸,盛有四件铜罍和兵器。出土的铜罍均成对,且大小、形制、纹饰大体相似。专家认为,这应当视为列罍。列罍与中原地区的列鼎制度相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能够拥有高规格列罍的人,很有可能是蜀国的君王。

  在竹瓦街出土的这批青铜器中,一件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堪称国宝中的国宝。铜罍高74厘米,主体突出,布局对称,构成瑰丽繁复的图案,极为生动。

  这种工艺精美的青铜器,在川博还有很多。张丽华说,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多地考古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其中四川博物院馆藏的就有5296件/套,一级文物达到了167件/套。

  1965年出土于成都百花潭中学的战国时期水陆攻战纹铜壶,也是巴蜀青铜高超工艺的代表。张丽华说,这件青铜器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其只有40厘米高的壶身上,竟然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人物不仅各有特色,还另有景物,表现了战国时期的高超青铜铸造技艺,尤其显示了巴蜀地区独特的嵌错工艺。

  所谓嵌错工艺,就是古代用金银或其它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各种花纹、图像和文字。利用青铜与其它材料的颜色对比,使嵌入的纹饰或文字更加清晰、鲜明和美丽。这件水陆攻战纹铜壶,用金银嵌错出了4层画面:有习射和采集制弓材料,有宴乐战舞和弋射,也有水陆攻战的大场景以及狩猎和双兽桃形图案。它们生动反映了战国时期巴蜀大地上的生产、生活、军事和礼俗等多个侧面。

  张丽华说,工作人员在整理中发现全国出土的类似嵌错工艺铜壶并不多,“故宫博物院有一件,但那件缺盖,反而不如水陆攻战纹铜壶完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下一页 尾页
精彩图集